到底怎么樣才叫看書?——上篇
目錄:
一、引入
二、經(jīng)歷了就能理解
三、讀書要分級
四、只讀經(jīng)典
五、別吝惜你動筆的那點時間
一、引入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有點好笑:“這還用問,看書就是把書看了一遍唄..” 沒錯,我們從小到大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看書的,信手拈來一本叫作"書"的東西,從頭到尾就開看了!隨時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閱歷”也多了起來了,但你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樣的感覺——書是讀了不少,真正入腦的,能融入自己思想的內(nèi)容卻少之又少,而且隨著年頭的增加,你越來越不記得自己讀過這些書,更不用提書里到底大概是些什么內(nèi)容了!這就是我們的長久以來的讀書方式,
到底怎么樣才叫看書?
。。。 你會不會也這樣想,如果我能把我從小到大讀過的書都能記下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那我現(xiàn)在得多牛。∈悄,我也常常這樣想!于是為了讓自己更有思想,就去讀更多的書,然后在短短的幾年,或者只是幾個月,甚至僅僅是幾天以后,生活的瑣事會漸漸把你關于那些書的緩存擠掉,你的大腦又變成了一塊被重新格式化的硬盤,那些書又與你無關了。說實話,我曾經(jīng)就是這種情況,并且被其深深的困擾過,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閱讀,但是在腦子里留下的卻是星星點點的零碎的內(nèi)容,于是很快這些零星的內(nèi)容也會悄悄的跑掉,剩下的只有一個好笑的自欺欺人的解釋——這本書我讀過。。。。就這樣,我騙了自己二十幾年,這二十幾年里,不管是教科書,還是小人書,不管是專業(yè)書,還是小說,真是讀了不少書!我花了多少時間在這件事上面呢,少說也有二十年吧,可是,要問我對哪本書的內(nèi)容真的印象最深的,真的很難回答的出來,更別說去吸取書的精華了。估計和我一樣有這樣困擾的人肯定很多。你是嗎?
二、經(jīng)歷了就能理解
我經(jīng)常會想難道我就真的沒有從讀書中受益過嗎?當然有!“咳,咳。。”我要寫條sql去數(shù)據(jù)庫里查一下,數(shù)據(jù)庫里垃圾有點多,估計得花點時間,“select * from lifecycle where benefit from reading ——>execute!" (一分鐘。。。二分鐘。。。五分鐘。。十五分鐘過去了,數(shù)據(jù)終于出來了,垃圾數(shù)據(jù)把系統(tǒng)性能拖的太慢了,是需要作作調(diào)優(yōu)的時候了),好了,你很幸運,系統(tǒng)沒有宕掉,下面這些數(shù)據(jù)留給你們參考:
1、我自認為英語水平還湊合,幾次重要的升學考試和就業(yè)面試中,都沒有在英語這塊栽過跟頭,由于后來集中學習日語的原因,英語過了CET-6后就很少碰,這個原因我下面會解釋,F(xiàn)在很多學生中為英語發(fā)愁的不在少數(shù),往往其他各科成績都很好偏偏英語不能達標,錯失了好的升學機會。我回顧自己從小學英語的經(jīng)歷,總有一個點在那閃光,那是我學習英語的轉(zhuǎn)折點。那時是小學四年級,學校剛剛開設英語課,那時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我的英語成績不怎么樣,很吃力。我老爸對我的學習比較嚴格,當他發(fā)現(xiàn)我的英語不行的時候,他開始跟我急了,那時我也真怕他,當老子就是威武啊~ 我爸是高中畢業(yè),他那時的外語水平差不多也就是我四五年級的那個水平的,但是他還是選擇了硬頂上來!他拿出課本讓我逐句的翻譯對話,我還大概記得那對話的內(nèi)容:
A:what's this?
B: it's a pen.
A: what's that?
B: it's a pencile.
A: and what's this?
B: it's a pencilebox.
A: can you spell it ?
B: yes.p-e-n-c-i-l-e-b-o-x,pencilebox.
A:thank you.
B:your welcome.
熟悉吧?后來還有很多學者指責我國小學英語教材的落俗套,以致學生跟人對話只會說“what's this”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之類的,這些我們都暫且不談。就說我那段時間是怎么被老爸蹂躪的吧。。。
當時有好多的對話內(nèi)容我翻譯不出來,于是就被無情的鄙視了,并且死規(guī)定,以后每天晚上都要默寫課文、單詞!我那時是真怕他呀,為了應付這一關我是想出了一堆的作蔽手段,小抄、寫手上、寫桌面上。。都用過了,每天像過堂一樣的接受蹂躪,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沉重的壓力,就這么堅持了有多半年。于是,后面的事情你們都猜到了,我的英語成績上來了,隨便找出來一篇課文來我都能熟悉的背出來,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肯定和鼓勵,回頭想想,這都是對心理體驗非常好的正能量,直到今天,我都能對英語有信心,F(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小抄的作用就相當于筆記,讓我對英語的印象從陌生變熟悉。
2、高考的經(jīng)歷。對于都經(jīng)歷過高考的人們,這個艱辛的過程我就不再多多描繪了,地球人都知道的。我在這想說的是,在這個備考的過程中對我進步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這也是我高考制勝的法寶。那時我有幸和一名來自山東的轉(zhuǎn)校生(也叫高考移民)同桌,他是我高中時期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他的學習習慣深深的影響了我,他后來考上了中國公安大學,現(xiàn)在是國家保密機構的人員了,國家機密不多說。他有一個什么習慣呢?作筆記!
你看到這可能在笑,“原來就是作筆記啊,這誰不知道,誰不作筆記啊”,沒錯,我們從小都會要求作筆記,有時候我們也會假意的去作一些筆記,但很多的時候是東記一筆,西記一筆,記完就忘了,也找不見了。我說的記筆記不是這種情況。
在高考那個大環(huán)境下,每天我們都會被大量的習題淹沒,多的時候每天要作十幾張卷子,那時真是麻木了。我的這個朋友就習慣把每次作完的試卷都從頭到尾作個總結,把自己不知道的盲點記在一個本子上,隨時翻看。我嘗試了這個學習方法后,收效非常大,通過自己的實踐也對作筆記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說說我的理解:
(1)作筆記一定要找個厚點的本子,品質(zhì)要好,但不要過于花哨的,簡約的最好。因為你要能預見,當你養(yǎng)成這個好習慣以后,你遇到什么新的東西都想往上面記幾筆,如果頁數(shù)太少了,你又要換個新本,這樣就會對你的知識系統(tǒng)產(chǎn)生分隔,你會更偏向于經(jīng)常翻看新的本子,舊的本子就被你束之高閣起來了,漸漸那些你曾經(jīng)領悟的東西又會變的模糊。
(2)請勿分門別類的記筆記。拿高考這幾門課舉例,那時我有很多同學的作法是數(shù)學一個本,語文一個本,英語一個本,化學一個本。。。 基本上是一門課一個筆記本,分門別類,互不干擾。這樣并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我們倆當時的作法就是所有的內(nèi)容都記到一個本子上,不分科,新的內(nèi)容就直接追加到舊的內(nèi)容的后面,形式上也不要記的太整齊,形式可以多樣,圈圈點點,勾勾叉叉,這樣更容易在你的大腦里形成再深的印象,我稱之為“草稿式筆記”,比條理清晰的“流水式”筆記效果好的多。
(3)經(jīng)常翻看。記筆記其實是對大腦緩存的一個整理,就好比你存在計算機內(nèi)存里的內(nèi)容永遠是不穩(wěn)定的,而你一旦寫入硬盤,這個安全性就提高了幾個數(shù)量級(對于程序員的你,道理不解釋),同樣的道理,你今天對一個問題理解了,但不表明你兩天后返回來還能理解到那個程度,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個你理解的問題用自己說話的方式記錄下來,并且隨時翻看,可以說,只要你的這個本子不丟,你就永遠能保持對這個問題的新鮮的理解。以至后來,每每月考、期中、期末、摸底的所有考試中,我都只需要拿出筆記本來從頭到尾翻看幾遍,不再需要看書和資料了,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我的信心,因為沒有記在本子上的對我來說都是“常識”了,所有平時的要點都囊括在了筆記本里面了。如果你身邊有面臨高考的考生的話,請推薦給他們,這個方法會在高考中給他們很大的幫助。
3、學日語的經(jīng)歷。說來比較幸運,有機會能在大學里系統(tǒng)的學習一門二外。能在大學里學習一門外語確實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學習英語的戰(zhàn)線已經(jīng)有十幾年了,但成果不是太顯著,而二外作為一門你有選擇的有主動性的去學習的一門語言,如果你肯花心思,進步是很快的。我是從大三開始系統(tǒng)學習日語的,那時剛考完六級,算是完成了階段性的目標,于是轉(zhuǎn)向日語的學習,洽好趕上學校與某一日企有合作的項目,很幸運的和同專業(yè)的幾十名同學一起開始學日語,當時是一個中教講語法,一個日本外教講口語,因為學時較緊,所以基本上日語課占用了所有專業(yè)課之外的所有課時,一周要上20幾個課時的日語。這個過程持續(xù)了一年多。在這一過程中對我來說受益最大的仍然是大量的筆記。“草稿式筆記”又一次發(fā)揮了它的神奇效果,我記了兩個厚本子,記錄了我整個學習語言的過程,從淺到深,翻翻筆記就能清晰地回憶起自己是怎么一路走過來的。當我有一段時間沒有接觸日語的時候,如果我想找回一些日語的感覺,我第一選擇就是從頭到尾的把筆記本看一遍,一遍看完后我仿佛就回到了以前學習日語時的狀態(tài),就像計算機一鍵還原一樣,只有筆記能起到這個作用。
P.S 順便說明一下我為什么學日語的時候就很少去碰英語的東西。語言這東西學的多了真的是容易混,能精通好幾國語言的人真的是值得敬佩,這種敬佩不僅僅是語言學習本身。學了兩年的日語以后,口語之類的都練的比較熟悉,因為有外教環(huán)境,所以大家平時聊天溝通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但是有點作英語面試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竟然不能說出一整句表達清楚的英文介紹,每句話都不自覺的往外蹦日語,呵呵,英語的思維完全被日語給抑制住了,于是我發(fā)現(xiàn),這兩種語言沖突了,不過為了更好的學日語我就把英語放下了,直接最近的工作需要才再次撿起來,不過還好,把日語先放一放,英語自然就不受影響了。
4、目前的工作。幾個月前換工作到了現(xiàn)在這家外企,外企的寬松的環(huán)境和人性化的制度讓我很快喜歡上了這里,于是我抱定決心要在這里穩(wěn)定下來,干出一番事業(yè)。從第一天入職我就領到了一個印有公司LOGO的筆記本,現(xiàn)在三個月時間吧,這個本子已經(jīng)基本用完了。在這個本子上不僅有工作上的事情,meeting,需求討論,還有大量的讀書筆記,內(nèi)容十分豐富,但都充實的記錄了我的每天的軌跡。這本筆記同樣比較“草稿”,但我能真正理解它,它就像我的一部分大腦一樣,我現(xiàn)在走到哪里都會帶著這個本子,班車上、輕軌上有大量的時間,拿出本子就好像和自己在對話一樣,無比的踏實與充實。
三、讀書要分級
古人早就說過“開卷有益”,在信息大爆炸的現(xiàn)代社會里,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變的越來越多元化,網(wǎng)絡的興起讓知識變的廉價,理想的說一根網(wǎng)線可以得到這個地球上你想知道的一切。請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不論是以什么樣的形式,游戲也好,電影也好,看新聞,刷微博也好,我們的最終目的到底是想干什么。我的觀點是,所有的這些行為總結起來,終極目的只有一個——獲取信息。
回想在還沒有Internet的時代里,人們主要獲取信息的途徑就是讀書,這是那時的人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選擇。而今天的我們選擇就多了起來,讀書看起來好像是最慢的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了。但是,選擇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嗎?科學家證實(我也不知道哪個科學家),選擇越多效率越差,因為這增加了你決策的時間和后悔的理由。先說上網(wǎng)吧,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會經(jīng)常體驗到的,如果你想在網(wǎng)上集中作一件事情,往往是很難的,你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各種“信息噪聲”向你撲面而來,你常常會被另外的“新鮮”信息中斷思路,比如QQ右下角討厭的重大新聞浮動窗。再比如,如果想在電腦上踏下心來看一本PDF版的技術書也是很難的,開始可能還好,看上十頁二十頁以后,眼酸,想睡,看過什么沒太深的印象,想干別的,效率很差,我就是這種情況,對需要用電腦閱讀的大段的內(nèi)容都有抵觸的情緒。所以我避免用電腦看一些需要系統(tǒng)理解的東西,因為人有一種心理,就是對于我感到過抵觸或厭倦的東西都不想再碰,所以我盡量不用這種方式去觸及那些本身應該對我有很大意義的內(nèi)容,我怕因為一時的不耐煩導致與這些經(jīng)典失之交臂。 我的習慣作法還是去閱讀實體的書,這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書的厚度是你可以真切感覺到的,而且,看實體書更容易深入內(nèi)容,這可能因為人類一直以來的習慣都是以書為載體來學習,這促成了人腦的進化,人腦也更習慣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
這部分的標題叫“讀書要分級”,什么叫分級呢,就是讀書的深度。
走進任何一家圖書館,你可能都有沖動要把這里的書全部讀掉,可是這顯然不現(xiàn)實。
電視劇《士兵突擊》里許三多在團部的知識問答競賽時,團長問他是怎么知道這么多知識的,許三多說“我這人笨,不知道應該看什么,我就跑到圖書館,從A開始看,現(xiàn)在才看到D”(大概是這意思,是不是D記不清了)。你說這種人真有嗎?有,肯定有,但是這只能是個童話,對于一個現(xiàn)代化的大型圖書館來說,你就是光把A看完這輩子恐怕也不夠用的。所以,面對浩瀚的書海,有選擇的讀一些經(jīng)典之作才是明智之舉。并不是每一本書對于我們的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這里有經(jīng)典,也充斥著垃圾。如果你花了兩年讀了一堆垃圾書,這樣非但無益,反而會害了你,
管理資料
《到底怎么樣才叫看書?》(http://m.msguai.com)。就像老羅曾經(jīng)說的,他年輕的時候金庸的武俠小說非;,很多的個體書商不知名的武俠作者出版的武俠書都署金庸的名,因為那時沒有目錄嘛,什么“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當時不知道,所以怎么把金庸的書挑出來,很難。那怎么把經(jīng)典的挑出來呢?這就要借助網(wǎng)絡了,豆瓣讀書是個不錯的地方,這里都是一群愛讀書的人,你要看的書在這里基本都能找得到,看過的讀者會留下一些感想,如果評價太爛的話,你就應該果斷放棄讀這本書的想法,因為這可能會浪費你的時間,并且害了你。扯遠了,下面開始分級。
第一級: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能奉為經(jīng)典的著作不多,對于我們計算機這個領域,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也就是那一百多本吧,對于讀這些書的態(tài)度就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記筆記是必須的,因為這些思想需要與你的思想融合起來,形成你的理解,從而發(fā)揮經(jīng)典的作用,因為大部分經(jīng)典之所以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們都是授人以漁的。
第二級:技術類專著——這部分就是指那些資深技術專家,或在某個技術領域比較有建樹的行業(yè)專家寫的書,你選擇這類書的目的性更強一些,往往是為了更深入的學習一門技術或熟悉一個行業(yè)而選擇的,這部分你當然也要細讀,因為技術的難度你更應該用筆記來梳理思路,形成整個技術的框架,這里面應該包括更多的細節(jié),以助于以后翻閱的時候能理解的更深入。當然,你可以分章節(jié)來筆記,這樣可以將一個大目標分割成小目標來激勵自己去逐項完成。
第三級:技術基礎類——有一些書目涉及的是你已經(jīng)熟悉的技術領域但比較基礎的內(nèi)容,這些書的內(nèi)容對你的技術水平來說比較基礎,但你也不要忽視這樣的基礎書,這里面可能還有你沒有吸收過的精髓也說不定。“溫故而知新”,永遠不要輕視基礎,同樣拿出你的本子,翻開新頁,標上今天的日期,把這書中講到的你意識模糊的內(nèi)容記到你的本子里吧,可能你會發(fā)現(xiàn),你要記的東西還真是不少呢。
第四級:技術周邊類——比如《程序員》雜志、技術博客,這一類的資料也不要看過就扔,不要相信你是過目不忘的大師,你大腦的緩存是有限的,你必須要保存到硬盤!所以拿出你的本!
第五級:娛樂類——這部分與你的工作沒有直接關系,屬于你生活的部分,這部分的智慧更多,但是可能會和技術有沖突,所以如果你需要記筆記,請不要記到你記技術和工作的本子上。
四、只讀經(jīng)典
代碼真得能改變世界,當然代碼也正在改變著世界。程序員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我們不是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一類人,但我們絕對是最有智慧的一類人。呱唧呱唧~
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作需求,去Design,去Coding,去Testing,留給我們自己的時間卻總是那么少,除去日常生活起居的時間,陪女朋友的時間,上下班的時間,留下讀書的時間就沒什么了,哦,對,忘了把你打Dota的時間算里了,這還哪有時間看書。。??
當程序員的沒有不勤奮的,不勤奮的干不了程序員。所以書還是要看的,怎么看,只讀經(jīng)典。
關于什么是經(jīng)典你自己決定咯,在這個圈里吃飯的,對技術都有很強的敏感性,壞書進不了你的眼,好書也一定逃不掉。
五、別吝惜你動筆的那點時間
說了這么多了,你可能已經(jīng)意識到作筆記的重要性了,其實事實真的是這樣。
你是否聽說過某某大師一生作了幾百本的讀書筆記這些事,我以前一直有疑惑,他作筆記都是在干嘛呀?都記什么呀,有什么好記的?后來我真正開始作筆記以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這件事,原來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真的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這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和堅定,這內(nèi)心得多強大呀。你要知道,那幾百本的筆記不只是筆記本那么簡單,那些都是思想的沉淀,思想本來是抽象飄渺的,筆記這種形式讓思想有了重量和形態(tài),這種思想被組織,重構,索引,最終印到大腦里形成一座龐大的知識倉庫。
很慚愧,我們國人沒有記筆記的這個好習慣,而與我們相對的日本的整體國民,基本上都有記筆記的這個習慣,這是很可怕的。我的日語老師宮竹老師,她隨身都會帶有一個筆記本,隨時記錄所有她認為應該去記的東西,在很多方面我真的非常敬佩她,比如,我們當時有三個專業(yè)的大約二百名學生都上她的課,她能記住所有這些人的姓名,包括中文的和翻譯成日文假名的,還不僅如此,其他不學日語的同學,只要與她作過自我介紹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緣的,她下次見面一定能叫出那人的名字,從沒出過錯。你以為這是她的記性好嗎?絕對不是,這源于她記錄的習慣,她不當面去記這些人的名字,但她私下肯定去寫進本子里。光寫進去就萬事大吉了嗎,不回頭翻看怎么能記得住?這就是筆記的力量。關于日本人的很多好習慣,希望我以后有機會能發(fā)篇博客整體談一下。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記筆記可能會影響你讀一本書的速度,但它不會讓你白讀,如果你讀書的目的不是想在你腦子里留下點什么的話還不如去看電視劇,讀書就是為了長知識長學問長見識,就是為了將別人好的思想吸取過來,轉(zhuǎn)化成自己的思想體系的一部分,當然,你應該有批判接受這些信息的能力,人云亦云的完全接受也是不合時宜的。
我有一個心愿,我渴望能有一天在公交、地鐵里看到大家翻看的全是自己的筆記本,而不是一人拿著一部手機在那看著微博還傻笑!
到底怎么樣才叫看書?——下篇
目錄
1、再提筆記
2、我是怎么泡圖書館的
3、大學課程之授課方法
1、再提筆記
對于《到底怎么樣才叫看書——上篇》中所提到的內(nèi)容,得到了各位博友們的普遍認同我感到很高興,說實話,從小到大我也就認真作過那幾次筆記,但是卻都印象深刻,并且對以后的影響也很深遠,在走了很多的彎路以后,漸漸才發(fā)現(xiàn)這其中的道理來。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惘”,學的目的當然不是形式上好看,當然,我們從小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一些根本用不到的東西,這種“形式”上的學確實也是沒有辦法。但慶幸的是我們都挺過來了,大學的教育畢竟也是自己完成的,自主性提高了很多,但仍然有很多的在校大學生不清楚自己以后的方向是什么,大學四年里都是迷茫的,等到工作了一年兩年以后,才突然頓悟——原來我在大學里浪費這么多寶貴的時光!如果你還是在校研究生,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工作幾年再回去讀研的學生中,學習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有多強,因為他們已經(jīng)深深的追悔過那段時光,并且看到了未來努力的方向在哪里。這些道理是一直在學校里的人很難體會的,一切都是“失去了才會珍惜”。
讀書是一個很費時的過程,一本普通的書300多頁很正常,軟件類的書里1000多頁的大部頭的著作也很常見。不同于小說是純敘事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解,計算機的書都是需要用大腦去分析和理解的,所以注定了讀這些書的速度都不會很快。比如一本300頁的書,你用工作之外的時間一共讀了7天,實際上到第七天的時候,你對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讀過的東西已經(jīng)印象模糊了,這時你會意識到這點并立即返回來再看一遍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東西嗎?很多人不會的,人只會更樂意往前看,直到看到最后一頁才長噓一口氣,“終于看完了”! 于是將書放下,即使以后的幾天里,書就擺在那你也想不起來再拿起來翻幾下。又過了7天,上周讀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完全印象模糊了。又過了一個月,只有書名還能記得。。。
所以,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讀書,卻效果不大,讀了后面的扔了前面的,一遍一遍在重復同樣的過程,整個過程里,唯獨讓我們理解最深的時候,就是在閱讀的那個過程當中,那一瞬間的我們對大腦的記憶力保持高度的自信,偏執(zhí)地認為,將來不論哪個時間,我都將理解到這個程度!事實上,恰恰相反,這只是一個短期的記憶而已,能只維持幾天甚至幾小時,就像是硬盤一樣,你今天刪除了一個文件,第二天作數(shù)據(jù)恢復仍可以找回來,但兩個月以后數(shù)據(jù)恢復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因為新的文件已經(jīng)覆蓋了那個位置,記憶的信息被沖掉了。筆記的作用更像是一塊移動硬盤,你可以在你認為這文件有用的時候,把它轉(zhuǎn)移到移動硬盤里,即使本機硬盤上的文件被沖掉,你也可以隨時讀取移動硬盤里的內(nèi)容。
你雖然花了時間去讀了一本書,但對于這本書可能是你的,也可能不是你的,但如果你對它作了筆記,這本書就百分之百會是你的了。有效讀書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讀書的目的其實最終目的就是形成自己的理解并長期駐存在大腦中,而筆記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達到這個最終目的最關鍵的一步。
2、大學課程之授課方法
大家都經(jīng)歷過大學,我對大學的感悟最大的就是,每一門課學的最明白的時候就是考試之前的那一周。因為有一個考試的期限在那,就逼著自己在那天之前必須得把課本啃完,把內(nèi)容梳理出來,這大約只需要一周或更少的幾天時間,取決于老師哪天通知考試。
后來我就常常這樣想,大學的課程如果是先考試后上課是不是效率會高很多呢?大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突擊考試的能力都非常強,幾天時間把一門從未學過的課考個及格應該問題都不大,這就造成了大家平時上課不用功,只等考試突擊的號角吹響才進入學習狀態(tài)。 如果先考試呢,給大家定個及格線,不及格的算掛科,那大家就會玩命的自學一遍,把考試過掉,這時已經(jīng)對課程的內(nèi)容理解的比較深刻了,接下來再從頭到尾上一遍課,這就很少會出現(xiàn)有學生因為聽不懂而不去聽的情況了,大家都會變得愿意聽課,并且理解會更進一步,皆大歡喜!可惜啊,大學四年那些課程的價值都為應付考試而大大縮水了。。
3、我是怎么泡圖書館的
上大學時看到有人說過一句話,"在學校要好好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等你工作以后哪有這么大的圖書館給你用!" 當時對這句話的印象很深刻,但遺憾的是,那時并不會泡圖書館,也沒有那么深得意識到圖書館的資源是多么得難能可貴。很多真相都是工作以后才后知后覺的,這其實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認知永遠都是只局限于眼前,幾年以后回頭想想以前的想法只會感到當時是如此幼稚和缺乏思考。
大家都知道,計算機的書籍一般都比較貴,靠完全買書去提高技術,成本上實在太高。還有一個事實要承認,買來的很多書都想不起來看。在買書時,往往我們都會有一種沖動,并且有一種心理在作祟——我得到了這本書,就學到了這門技術! 于是,在這樣的沖動之下,花了很多冤枉錢買了很多書成了擺設,而技術卻沒有半點長進。
所以關于買書,我有兩點心得和大家分享:
1、能不買就不買。 這不是說鼓勁大家不讀書,反而是為了更有效的讀書。古人早就給我們總結了“書非借不能讀”,已經(jīng)是自己的書往往不想讀,自認為書就一直在那,我什么時候想讀都能讀啊,于是一直沒有讀。而借來的書,因為有期限要還給人家,你就不得不抽出點時間來把它讀完,這樣才是真的去讀了。并且,如果你是按照上面的流程圖中畫的那樣作了筆記的話,這本書你雖然形式上是還了,但你卻真正的擁有了這本書,永遠的擁有了。
2、三思而后買。 如果這本書你周圍借不到,你又想讀的話,請在買書之前給自己幾天時間的準備。準備什么呢?你應該從各個方面了解一下這書的內(nèi)容,質(zhì)量,評價等等,并且能列出這書非買不可的幾個理由,計劃一下你拿到這書后的閱讀計劃等等。為什么要作這些準備呢,這其實是在強化你讀書的動機,動機越強你讀書的動力越大,效果也越好,那這本書才不會白讀,更不會白買。我給自己的硬性規(guī)定是,從我有買書想法的那天起,往后推一周的時間,如果我還是很想買,那就毫不猶豫的出手了!
對我們程序員來說,圖書館仍然是最好的資源,不但全面而且免費,還能既定一個期限督促自己完成學習,一舉N得。我是愛泡圖書館的,而且經(jīng)常是從早泡到晚上關門,有時是去圖書館的書,有時候也只是看自己的書,因為圖書館里環(huán)境最能讓人心靜下來,學習看書的效率都很高。不過,我也常常碰到很多過來看書但是明顯是瞎看的讀者,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在浪費時間。舉幾例:
1、沒有看書的重點,從書架上一取就是五六本,甚至十幾本,這時的心理好像是“我拿的多,看的多,學的多,知道的就多”,其實這是完全自欺欺人的!渡掀分刑岬搅,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圖書館里,你是不可能把每本書都看過來的,你的生命太有限了。像這些取書的人,最后只能是翻翻這個,再翻翻那個,每一本書都不會看超過五分鐘,最后原原本本又抱回來了,白白浪費了生命中的幾十分鐘,卻還感到莫名的充實。。。。 我的方式是只取一本,并且這一本一定是我之前在豆瓣上查看過相關評論的,我認為這本書值得去讀才去拿來讀的,并且,如果這本書真的是好書,是一定要一口氣看完的,絕不中途去抓另一本書來看,這會嚴重的影響理解的連續(xù)性。
2、小情侶一起來看書的,完全是浪費時間,并且也影響他人。因為兩個人一起來的就會有一種“說話有底氣”的心理,所以坐在那就會不自覺的聊天說話,而不顧周圍人的感受,這樣的讀者我也很不喜歡。
3、到圖書館來玩手機的。這部分人很多,抱一堆書過去,然后拿出手機來上網(wǎng)發(fā)短信聽歌的,也許是把書當成了一種心理安慰。這種人也是不應該出現(xiàn)在圖書館的。
這其實就是一個動機的問題,動機不純永遠也不可能作到專注。當然,也不能要求人人都有這種專注的性格,也許人家就是來休閑消遣的,沒有太多的想法,這也沒錯。 對于我來說,因為圖書館離住處不是很近,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成本到達那個地方,所以,我會對在那的每一分鐘都比較珍惜,都是自己選擇的嘛,總得為自己負點責嘛。
最后,《到底怎么樣才叫看書》的兩篇總算寫完了,謝謝各位的支持!對文中偏頗的地方,純屬個人見解,請大家批判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