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發(fā)生變化之前的大動蕩,比如說,羅馬帝國的滅亡和阿拉伯王國的建立,初看起來好像主要是由重大的政治變化所決定的:外族的入侵或王朝的覆滅,但仔細研究一下這些事件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表面原因的后面,往往另有他因,那就是民眾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真正的歷史大動蕩不一定是最宏大、最暴烈的。唯 一重要的變化,也就是引起文明更新的變化,發(fā)生在思想、觀念和信仰上。歷史上的難忘事件都是人類思想不可見的變化之可見的結果。如果說,大事件顯得那么罕見,那是因為在一個種族中,沒有比世代相傳的思維定勢更穩(wěn)定的東西了。
現(xiàn)今是最關鍵的時代之一,人們的思想正在發(fā)生變化。
兩個基本要素構成了這種變化的基礎。一是宗教、政治和社會信仰遭到破壞,那是我們這個文明的組織成分;二是現(xiàn)代的科學和工業(yè)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新的生存和思想條件。
舊思想盡管已被沖擊得七零八落,但仍然十分強大,而應該替代它的新思想尚在形成之中,F(xiàn)今是一個過渡和混亂時期。
在這個時期,當然會有點喧囂,現(xiàn)在很難說哪天會發(fā)生些什么。取代我們這個社會的社會將建立在什么樣思想基礎之上?目前還不知道,不過,我們今天就能看到的是,要組織新的社會,就必須重視一股新的力量,也就是現(xiàn)階段最強大的力量:群體的力量。那么多過去被認為是正確的思想如今已經(jīng)滅亡,從它的廢墟上,從被革命逐一破壞的權威當中,唯 一崛起的,就是這種力量。它好像很快就會聯(lián)合別的力量。當舊的信仰全都動搖和消失,舊的社會支柱也相繼崩潰,唯 一不受威脅的就是這種群體的力量,其威望只會與日俱增。我們所進入的時期將真正成為群體時代。
差不多一個世紀前,各種事件爆發(fā)的主要原因,是各國的傳統(tǒng)政治和君主們的對抗。群體的意見微不足道,甚至根本無用處。今天,重要的不再是政治傳統(tǒng)、統(tǒng)治者的個人傾向及他們之間的對決,相反,民眾的聲音占了上風。它支配著國王們的行為,他們得聽它的指揮。決定民族命運的不再是君主們的智囊團,而是民眾的意愿。
大眾階層進入了政治生活,其實是逐漸變成了統(tǒng)治階級。這是我們這個過渡時期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事實上,這種政治更迭的特征并非普選,普選權在起初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影響甚微,很容易掌控。群體力量的逐漸強大,首先是因為某些觀念慢慢地深入人心并得到傳播,然后是由于個人逐漸結為社團,以實現(xiàn)某些理論觀念。
序言
這本書原名《群體心理學》(Psychologie des foules),英文版改作《大眾心理研究》(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并加了一個主書名(The Crowd),中文版大多將其譯為《烏合之眾》。這個書名非常吸引眼球,而且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該書的主題和作者的情緒。
和往往宏篇大論的學術著作相比,《烏合之眾》只能算是一本小書,但這本小書卻是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作品之一,影響極大。弗洛伊德、托克維爾、泰納、勒南等都受其啟發(fā),對它評價甚高;不少政治家,如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都對作者崇拜有加,他們都從各自的角度在這本書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營養(yǎng)。這本書至今已譯成20多種語言,發(fā)行量就難以統(tǒng)計了。2010年,法國《世界報》與弗拉馬里翁出版社聯(lián)合推出了“改變世界的20本書”,其中就有 《烏合之眾》。在該叢書的總序中,主編馬蒂厄·科雅夏指出:“居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對群體心理學,對理解群體這一神秘現(xiàn)象有著很大的貢獻。勒龐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是因為這個驚人的、不可思議的人物懂得如何表現(xiàn)同代的人的憂慮與不安,以及他們面對某些現(xiàn)代現(xiàn)象而產生的困惑,這是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出色的歷史文獻!
居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1931),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里”之稱。他出生于法國的諾讓勒羅特魯,中學畢業(yè)后到巴黎學醫(yī),1866 年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后游歷北非、亞洲和歐洲許多國家,寫了一些游記和幾本有關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著作。他當過醫(yī)生,并在萬國博覽會組委會工作過。1879 年,他進入了巴黎的人類學研究中心,次年憑一篇研究大腦容量與理智關系的論文獲得了戈達爾獎。1884年,他開始研究社會心理學,強調民族特點與種族的優(yōu)越性,后來,他具有革命性和顛覆性的觀點引起了研究中心的不滿,他憤而辭職,成了獨立的研究者,從此被排擠出官方的學術圈,但這 種業(yè)余性質的研究練就了他的綜合技能,讓他在人類學、自然科學和社會心理學三個領域都有建樹。1894年的他回應達爾文的《天演論》,發(fā)表了《民族演化的心理規(guī)律》,獲得了成功。不過,給他贏得巨大名聲、奠定他學術地位的還是次年出版的一本小書,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這本《烏合之眾》。
在勒龐之前,學者們往往都把目光對準英雄和領袖, 很少有人把群體作為一個心理實體來研究。但19世紀中后期歐洲各國的社會政治運動讓勒龐敏銳地感覺到,隨著舊的宗教、政治和社會信仰遭到破壞,現(xiàn)代科技發(fā)明和工業(yè)進步創(chuàng)造了新的思想條件,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它很快就會與別的力量聯(lián)合起來,發(fā)展壯大,取代舊有的王權,進入政治生活。這就是群體的力量。
面對這股似乎將勢不可當?shù)男律α浚鳛橐粋保守人士,勒龐的心中不乏恐懼、抵觸和悲哀,認為這是西方文明衰落的標志;但作為一個學者,他又本能地意識到,研究群體的心理迫不容緩,意義重大,因為懂得群體心理學,“就像擁有一道強光,照亮了許多歷史現(xiàn)象與經(jīng)濟現(xiàn)象。沒有它,那些現(xiàn)象就很難看清”。要統(tǒng)治社會,首先必須征服群體,而要影響他們,就必須對他們的心理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他認為以前對群體的研究非常不足,而且方法和角度都不對,所以研究完種族心理之后,勒龐立即著手研究群體心理。
勒龐所謂的“群體”,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大眾或群眾,在他看來,許多人偶然集合在一起,比如說市場上買菜的、看熱鬧的、小販和保安,他們哪怕人數(shù)再多,也不構成群體。他所說的群體是一個特殊的心理整體,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說、激情、恐懼、愛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為某個目標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動的人。他們并不一定要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個地點,也不一定要人數(shù)眾多,有時十來個人就足以構成一個群體。勒龐筆下的群體與弗洛伊德所說的“群氓”(horde)也不完全一樣,“群氓”總是服從同一個領袖,而勒龐所說的群體只在某一時間段內,也是在激情燃 燒期間或事件發(fā)生的過程中忠于某一領袖。當促使他們聚集成群的刺激物消失時,他們也就不再聽從這個領袖。 群體中的個人具有一人獨處時所沒有的特點,這些特點讓人們一眼就能把他們分辨出來,勒龐把這種區(qū)別于他人的東西叫做“群體精神統(tǒng)一律”,也就是群體的精神靈魂。 人一加入群體,原先的個性便會消失,他不再獨立思考,而是隨大流,無意識占上風,智力程度減弱,很難做出明智的事情。所以,勒龐說:“只要屬于有組織的群體中的一員, 人就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了好幾步。”結群后,由于人多勢眾,個人會產生一種幻覺,感到自己力大無窮,不可戰(zhàn)勝, 好像沒有什么事情是辦不到的;又因法不責眾,知道自己無論做什么壞事都不會遭到懲罰,所以也就不負責任。束縛個人行為的責任感一消失,人便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一人獨處時,他可能是個有教養(yǎng)的人;一旦加入群體,他便成了一個野蠻人,兇殘、易怒,充滿暴力。在勒龐看來,群體的行為完全是無意識的,他們只服從自己所受到的沖動,常常受外來刺激因素和一時的激情影響,情緒變幻無常,思想和愿望都不能持久。而且,在實現(xiàn)愿望的過程中,他們不允許有任何東西擋道,“對于動不動就發(fā)怒的群體來說,狂怒才是其正常狀態(tài)”。而且,在群體當中,任何情緒和行為都具有感染性,眾人常被同樣的感情所激動和振奮,很容易受別人的意見和主張所左右和影響, 這使得群體中的個人都有很強從眾心理,容易被人誤導。他們游走于無意識的邊緣,容易受到暗示,就像被人催眠一樣,而暗示會通過傳染迅速進入他們的大腦,讓他們做出一人獨處時不會做出的事情來!安⒉灰欢ㄒ蠹彝瑫r出現(xiàn)在某一地點才會傳染。在某種事件的影響下,傳染是可以遠距離進行的!边@種事件把所有的人引到同一個方向,賦予他們群體的特征。由于群體不講理性,做事不經(jīng)過大腦,缺乏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所以顯得極其輕信。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感情和思想的簡單化和夸大化使他們既不懂得懷疑,也不會猶豫,動不動就走極端,極易做出很壞的事情。
群體喜歡幻覺而不喜歡真理,理性對群體毫無影響, 除非對他們無意識的感情起了作用。他們推理能力差,根本就不可能理解系統(tǒng)的邏輯推理,不會推理或者總是錯誤地推理;他們缺乏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分不清是非,不能對事情作出正確的判斷。由于不會思考,不懂得推理,所以只擁有簡單和極端的感情,“全盤接受或一概拒絕被暗示給他們的意見、主張和信仰,把它們當作是絕對正確或是完全錯誤的東西”。他們的感情強烈而極端,以至于在他們身上,同情很快就會變成崇拜,而厭惡一旦產生,就會變成仇恨。況且,他們對自己的力量并沒有清醒的認識,因此顯得既專橫又褊狹,不能容忍矛盾和爭論,而褊狹和盲從必然伴隨著宗教感情,使他們臣服于強大的專制,崇拜心中的偶像,害怕強權者身上所謂神奇力量。
勒龐筆下的群體形象相當負面,他們沒有主見,缺乏頭腦,常被人利用,充當炮灰;同時,他們又很暴力,很危險,極具破壞性,甚至常常犯罪。歷史上的動蕩和災難很多都是在群體的配合和參與下完成的,“只有在群體的靈魂想 讓它發(fā)生的前提下,類似我剛才提到過的動蕩才會出現(xiàn)。否則,最專制的人也無能為力”,勒龐既肯定了群體的力量, 也把動亂的原因推給他們:“再獨裁再專制的人也只能是略微加速或延緩其爆發(fā)的時間,在此類的事件背后,總能找到群體的靈魂,而絕不是國王們的強大統(tǒng)治!
但勒龐也清楚地看到,群體雖然理解能力差,但行動能力強;對他們產生影響的暗示會完全瓦解他們的理解力,但也可能很快就變成行動。受到暗示的群體,可以隨時為了暗示給他們的理想而赴湯蹈火,如果被引導和利用得好,他們也會表現(xiàn)得大公無私、勇敢無畏、無比忠誠,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堪作高尚的道德典范。勒龐雖然畏懼群眾運動和社會革命,對群體不抱好感,但也承認,如果沒有他們,人類歷史上將缺少很多精彩的篇章。他們是很盲從,經(jīng)常成為領袖人物實現(xiàn)夢想的工具,但在群體時代,領袖人物只有代表他們的愿意,表達他們的訴求,才能得到擁護和支持。
過去,人們總以為人民群眾喜歡變革,思想激進,革命性強。但勒龐卻在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受無意識的支配,群體很容易受到古老世襲制的影響,無條件地尊重和崇拜傳統(tǒng),厭倦動蕩,激情過后便趨于保守,走向奴性。他們在骨子里是忠君守舊的,本能地害怕所有會改變他們生存狀況的新事物。這種極為保守的本能,決定了他們不會長期進行革命。他們的不斷變化只是表面上的,他們的反抗和破壞實際上持續(xù)的時間都很短暫。
同樣,群體和民主也沒有必然的關系,恰恰相反。他們缺乏主見,所以需要領袖,需要被管理、被領導。勒龐認為,“一定數(shù)量有生命的東西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處于一個首領的領導之下”,他發(fā)現(xiàn),“群體是群溫順的羊,決不能沒有首領”。聚集成群后,個人便失去了自己的意志,盲從、輕信、易受別人的暗示和影響, 本能地走向某個有主見的強權人物,這樣就很容易導致集權制,造成領袖的獨裁。因此,勒龐在書中提醒大家要警覺專制的誕生和暴力的出現(xiàn),指出歷史上的群眾運動最后常常走向專制和獨裁。有人指責勒龐關于群體與領袖的理論曾被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獨裁政權所用,但戴高樂、丘吉爾、羅斯福也從中悟到了不少道理。事實上,勒龐給人們提供的是一些原始發(fā)現(xiàn)和基礎理論,后來的許多研究都是在此之上完善和提高的,各個黨派、各種團體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其發(fā)揮和演繹。戴高樂《劍鋒》中關于“剛強者”的論述就借鑒了勒龐的許多思想和觀點,對于領導群眾的藝術和方法,他們的看法也相當一致,都認為威望是成為領袖的必要條件。至于羅斯福,他受勒龐的影響就更大了。勒龐曾在《世界的失衡》中寫道:“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兩個月,我有機會遇到了他,那是在我的一個好朋友,昔日的外交部長阿諾托組織的午宴上。羅斯福先生親自安排,把他想見的人安排在他的旁邊……談論了思想觀點對民族領袖的取向所起的作用之后,羅斯福銳利的目光盯著我,用莊嚴的聲音說:‘有本小書我到哪里旅行都帶著它。在我的總統(tǒng)任期內,它一直擺在我的桌子上。那本書就是你的著作:《民族演化的心理規(guī)律》。’”
《烏合之眾》的意義在于,勒龐首次闡明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研究了群體特征和種族特征的不同之處,指出了群眾運動的性質,分析領袖與群眾、民主與獨裁的關系,書中的許多觀點后來都得到了驗證,也給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基礎。弗洛伊德對這本書評價極高,認為這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tài)”,還說:“勒龐先生的心理學與我們的心理學很接近”。美國心理學大師奧爾波特則認為:“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闭缒D所說:“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币话俣嗄暌院蟮慕裉欤刈x此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勒龐的許多觀念仍未過時,他的許多理論和分析對我們認識20世紀以來的許多大事,無論是世界大戰(zhàn)還是眾多的民主革命或群眾運動,都有很大的意義;對于我們解讀當今的許多社會政治問題也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勒龐也有自己的局限,他的研究不夠系統(tǒng),分析不夠深刻,觀點有些片面,時有臆斷和偏見甚至矛盾。他站在精英的立場上來看群體,對即將到來的群體時代感到恐慌,因為群眾運動會造成巨大的動蕩;民眾選舉經(jīng)常是危險的,已經(jīng)帶來多次入侵;大眾統(tǒng)治會讓人付出更大的代價。勒龐是神秘主義種族論的支持者,認為文明在民族之間是不能傳遞的,因為它受種族精神的限制,所以,社會的更替不能通過徹底革命的辦法,不能完全與過去決裂完全重建, 而只能慢慢地改良,讓時間來完成它的工作。他的這種保守觀念和改良主義主張,自然會使他對群眾運動和社會主義主張抱敵對心態(tài)。他對婦女,拉丁民族的蔑視,也顯露出他的偏狹。
本書根據(jù)英國米德塞克斯大學回聲圖書館(The Echo Library)的法文版譯,參考了包括馮(克利)譯在內的許多中文譯本和部分英譯本,受益匪淺,F(xiàn)有的中譯本大多是從英語轉譯的,有的雖號稱譯自法語,其實恐非如此。由于這是百年前的著作,版本眾多,流傳甚廣,各版本文字和編排有所不同,譯本也會有出入。讀者會發(fā)現(xiàn),我的這個譯本在許多地方與先前的譯本不一樣,甚至很不一樣。為慎重起見, 凡遇到出入較大的地方,我都請教了法國專家。必須說明的是,勒龐的這本著作并不是當作規(guī)范的學術著作來寫的,有的地方顯得比較隨意,若干言詞意義模糊,這也是造成譯文多樣性的原因之一,但這絕不能成為個別譯本隨意改寫的借口。
胡小躍 2015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