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術教育的誤區(qū)與匡正論文
摘要:家長和社會的價值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左右著社會、學校、培訓機構對美術教育的引導方向和引導形式。鼓勵和保護兒童在繪畫中闡述自我的勇氣,尊重規(guī)律,學會等待,才能夠達到順應兒童自然生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
關鍵詞:美術教育;兒童精神活動;繪畫自然狀態(tài);異想天開
一、當下美術教育的誤區(qū)
隨著社會和家長對美術教育的日益重視,各種美術培訓機構和培訓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各種名目繁多的級別不一的冠名美術大賽和評獎目不暇接。作為研究兒童美術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一味地站在專家的角度來要求全體家長和教師與我們的研究方向保持相對應的水準,也不能站在道德的角度來指責培訓機構不完善的培訓目標,而是順應美術教育的基本原則,提升美術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普及社會對美術初級教育的知識,幫助家長更科學理性地看待兒童成長的各個時期的各種能力和學習的漸進順序。
(一)不能主動了解兒童繪畫作品的“小世界”中蘊涵的兒童精神的“大世界”
兒童發(fā)散性思維與成人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的思維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的輔助下,逐漸生成一種作品的形式呈現在人的面前。
兒童的異想天開則是“不需要記錄和呈現”的純思維形式,是一種無關后果和結果的創(chuàng)意思維,無拘無束成為它的特質。這種無邊界限制的思維才真正體現兒童發(fā)散思維的可貴性。兒童這種有稚趣的世界是奇異的,是兒童內心自發(fā)的,精心構建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包括對形狀、聲音、可見的、無形的都與成人社會現實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格格不入。而這些格格不入并不是脫離了他的生活和經歷,這種思維自由地行走在成人與兒童交流之間的一個“真空”的空間,這個空間是“小孩子的大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所有的景象和發(fā)生的事情都會從一個小小的“精靈”的頭腦中散發(fā)出來,看似漫無邊界的無序世界,卻由著一個小孩子自主地掌控著。因此,我們會看見兒童蹲在樹底下,面對地上的螞蟻或其他事物時的喃喃自語,或者一個人在空曠的場地上轉圈、瘋跑或者用粉筆在墻面地面或者紙上肆意圖畫,這些過程無法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但又是每個成人都曾經歷過的階段,顯然這些過程都是無形的,隨意的,快逝的,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形成也沒有必要形成有形的創(chuàng)造結果。在兒童早期的繪畫作品中出現的非理性構成畫面以及非專業(yè)性的色彩構成,還有沒有顧及到的人物與環(huán)境關系的畫面,彰顯的一定不是作為“作品”的結果,其實更像一個訴說的過程:雖無思想,但充滿意識,讓每個兒童解讀自己看似任意的作品時,兒童的思路一定是清晰的,在所有無序無形的形象下都隱藏著一個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看似那么不可思議,看似那么不確切、不成熟,但這些都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兒童的異想天開的思維中。兒童正是通過繪畫或者其他散發(fā)形式來表達自己,傳達人類發(fā)自天性中的詩意。
。ǘ┎荒軈^(qū)分兒童美術作品與藝術創(chuàng)作
在以繪畫表現自我情感的過程中,兒童也漸漸養(yǎng)成了視覺的讀寫能力和視覺思考能力,文字和數字以及外在的成人評判標準和成人解讀方式是不能夠也無法替代兒童閱讀自身作品的能力和自由的。
與此相比,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題是永恒的。藝術家的作品終會融入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表現了社會生活、歷史生活、自然生活等多方面的綜合,藝術家的精神活動與自身生活的社會不可分割。兒童的主題則是即興的、直觀的、隨時變化的。大部分兒童的自主繪畫作品在離開一段時間后伴隨著他精神活動的告一段落,作品的內涵也就不再延續(xù)甚至隨之而消失了。應該理性地認識到兒童“異想天開”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不是成熟的藝術創(chuàng)作思維和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在兒童時期取得的關于繪畫的“藝術成就”也不能代表兒童成年后的藝術經歷,畢竟兒童的精神世界與成年人的精神活動不是同一范疇。兒童伴隨著自身的成長,異想天開的思維會越來越少,由這種思維影響下的精神活動帶來的繪畫活動也隨之銳減。保護兒童的精神活動與童真的各種活動是我們一直提倡的,但我們不能拒絕兒童長大的自然規(guī)律。兒童時期熱衷繪畫的很多兒童在少年時代或青少年時代則不再或者很少進行主動繪畫活動,那些“異想天開”的思維形式也漸漸退出了他們的精神活動。所以,我們很難聽到一個人在看到自己兒童時期的作品時能如數地描繪出畫面的內涵,也很難在世界范圍中列舉出各時代著名的兒童畫家名稱及其代表作品。由此看出,兒童時期的主動繪畫活動大部分實際是兒童精神活動表現的一種外化模式,不宜將兒童繪畫活動和繪畫作品過早地或主觀地定性為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
二、美術教育誤區(qū)的疏解策略
。ㄒ唬┕膭詈捅Wo兒童在繪畫中闡述自我的勇氣
教師的角色到底是傾聽還是主導灌輸?在兒童美術教育中會出現“不聽話”的自主創(chuàng)意的作品,往往其結果是不被重視或推崇,兒童富有詩意或者極具創(chuàng)意的”不合常規(guī)”的想法,在作品中的體現因沒有得到教師的認可而被忽視了、否定了,久而久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孩子逐漸被引導向整齊劃一的完美畫面和共同主題范圍,而那可貴的一點點火星在成人的教育參與下終于被熄滅了。
不知從何時起,整齊劃一成了中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追求:兒童自上幼兒園起就進入了一個井然有序的標準環(huán)境,課堂上的認真聽講成為教與學的主要方式,只要安靜地聽講就可以了,在教師需要的時候回答一些“令人滿意的”問題即可是教師最樂意看到的教學秩序。美術教育與其他兒童教育一樣是否也存在著單向的輸送和被動的接受?是否也受到評判團體整齊劃一的影響?兒童繪畫的內容、形式和表現主題都必須經由輔導教師的認定或許可,至少在各類兒童繪畫比賽活動中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遠不止教師的輸送,就像我們去自助餐廳吃飯一樣,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自己選擇,而我們當下兒童美術教育中作為受教育者,自我選擇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整齊劃一了。教育者和兒童家長都希望兒童盡可能快速地成長起來,在當下快餐文化的“積極”影響下,教育者和家長很容易在競爭與成功因素的引導下,有時會借助各種外在的因素幫助孩子在很短的時間里獲得教育者和家長認可的教育直觀效果,由此催生了各種形式的活動和比賽。追求盡快成才可能導致的結果有時會與家長的期望相背,皮亞杰曾就此提出過批評加速兒童早期發(fā)展的現象,他認為人為地推動兒童超越自然的水平,無異于訓練動物在馬戲團中表演雜技,這種做法對兒童的正常生長并無益處,反而可能導致長期發(fā)展的阻礙。
(二)尊重規(guī)律,學會等待
美術教育過程中兒童有受動的一面,同時更有積極主動的一面,對兒童能動性的掌握和理解并及時給與其相應的教育引導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教師在引導兒童時是否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兒童在本年齡段的發(fā)展是由內而外還是由外向內的需求,以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保證與兒童進行良好的互動溝通,引導兒童在美術創(chuàng)造活動中盡可能地發(fā)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展示各自與眾不同的繪畫思想和表現自然真我的繪畫作品。兒童越年幼越是表現出由內而外的成長痕跡,就繪畫表現來看,自娛自畫是這一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技巧和方法的訓練往往不會被這一階段兒童所關注,就如這一階段的游戲、動手制作、奔跑、語言表述、自由舞蹈等等都是由內向外的散發(fā),也是自然生長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是應備受尊重和客觀理解并加以保護的。兒童這段生長期能否自然地表現兒童本性,往往取決于教師和家長的理性關注和“熱心輔導”。“其置也若棄”的看似放任不管不問不作為的教育態(tài)度,也許是達到“順天至性”的方法之一。因而,面對各種快速成功的社會誘惑因素,教師與家長應該清醒理性地對待之,兒童的生長需要等待,教育也應當學會等待。美術教育是成長發(fā)展的過程而非結果,因而是一個更漫長的生長。早期美術教育中過早的技能技術技巧訓練,無異于剝奪孩子更多自由的思維空間和自然生發(fā)的、原始的、對于繪畫表現的熱情。亞里士多德說:早期的過渡訓練所遺留的惡劣影響是很深刻的。在當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下,文化的發(fā)展顯然沒有適應過度超速的時代需求,于是快餐文化、碎片文化現象的干擾已經嚴重影響到當代人對文化教育的判斷。家長和教師應該通過等待美術教育稍遲來的成就去關注兒童終生的成長。
【美術教育的誤區(qū)與匡正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偏失與匡正論文05-01
幼師美術教育論文05-02
幼兒美術教育論文06-07
新課程美術教育論文05-02
幼兒美術教育論文(精品)06-10
淺談幼兒的美術教育論文04-27
兒童早期美術教育論文05-02
初中美術教育論文06-07
兒童學習樂器的誤區(qū)的論文04-27
民族民間美術教育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