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人生,境遇,感受與醒悟 -資料
南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這樣寫道:“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人生,境遇,感受與醒悟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將它譯成白話文:“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fēng)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fā)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jīng)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這是作者一生的寫照。通過在歌樓上、客舟中、僧廬下三處聽雨的對比,用寥寥幾筆表達從少年、再到壯年、最后到晚年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境遇、不同況味和不同的感受。作者的這首詞與同時代著名詞人辛棄疾在《丑奴兒》中寫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是異曲同工之作。
從“不識愁滋味”的青春恣意歡暢和紅燭昏羅帳,到壯年的顛沛流離,風(fēng)雨飄搖中的坎坷和悲涼,最后是孤寂凄冷、兩鬢斑白的晚年,飽經(jīng)憂患,嘗盡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卻心如止水,波瀾不起,徹夜聽雨,有著“欲說還休”的無奈,有看透世事的淡然和無限的傷感。
不過,真正的人生是離不開磨難的。對人生的過于傷感是沒有必要的。記得作家林清玄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上帝看到麥子豐收在望,非常開心。一位農(nóng)夫看到上帝說:“仁慈的上帝,您可不可以允諾我的請求,只要一年的時間,不要有大風(fēng)雨、烈日干旱和蟲害?”上帝說:“好吧,明年不管別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
資料
《人生,境遇,感受與醒悟》(http://m.msguai.com)。”第二年,這位農(nóng)夫的田地果然結(jié)出許多麥穗。因為沒有任何大風(fēng)雨、烈日與蟲害,麥穗比往年多了一倍,農(nóng)夫興奮不已?傻鹊绞斋@的時候,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農(nóng)夫的麥穗里竟是癟癟的,沒有什么籽粒。農(nóng)夫含著眼淚跪下來向上帝問道:“這是怎么回事,您是不是搞錯了什么?”上帝說:“我沒有搞錯,因為你的麥子避開了所有的磨礪,所以變得十分無能。對于一粒麥子來說,努力奮斗是不可避免的。一些風(fēng)雨是必要的(風(fēng)能傳播花粉使小麥受精結(jié)果,雨能滋潤營養(yǎng)它);烈日更是必要的(小麥要經(jīng)陽光的光合作用才能長大,通過烈日的暴曬才能耐嚴寒);甚至蝗蟲也是必要的(小麥經(jīng)過與蝗蟲的搏斗才能增強抗病害能力)。這所有的一切,能讓小麥汲取生長成熟不可缺少的因子,喚醒麥子內(nèi)在的靈魂。”其實,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人如果一輩子沒經(jīng)受過必要的挫折和磨難,沒經(jīng)歷過任何考驗,只會是一個沒有思想的空殼而已。一位哲人說得好:“空白的人生,總是缺少磨礪。”真正的人生離不開磨難,一個人征服的磨難越多,其生命的分量就愈重。
所以,兩位南宋大詞人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境遇有不同感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過于悲觀地看待人生,特別是悲觀地看待人生的磨難也是不可取的。兩位詞人正是因為有過人生的磨難,才寫得出許多流傳近千年的憂國憂民的佳作,才能成為對民族有貢獻的大詞人!倘若他們也像農(nóng)夫一樣對“磨礪”有所醒悟的話,可能就不會有“欲說還休”和“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傷感悲吟了。
【人生,境遇,感受與醒悟 -資料】相關(guān)文章:
天壇資料08-15
泰山資料10-20
苦難的歷程 -資料03-13
樹的故事 -資料06-01
梅花的品格資料11-14
成功語錄 -資料03-13
婚姻的天條 -資料06-01
黃河介紹資料10-07
襄樊旅游 -資料03-13
清西陵 -資料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