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改革初探的論文
摘要:本文闡述了對《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兩門課程進行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內容包括改革教學模式和考核辦法,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確立以模塊教學為中心,確立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為目標的課程指導思想,明確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是培養(yǎng)理論知識“大而全”的研究型人才而是以“必需、夠用”原則來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并說明了將《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兩門課程改革為《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一門課程的思路。
關鍵詞:高職;微生物學;免疫學;教學;改革
在我國,隨著高等醫(yī)學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和招生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醫(yī)學高職高專教育作為高等醫(y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開始進入規(guī)模發(fā)展階段。但是長期以來,由于醫(yī)學高職高專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醫(yī)學教育之間,使醫(yī)學高職高專教育較難找到準確的定位,大多數醫(yī)學高職院校對其培養(yǎng)目標、教學模式、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取舍等諸多方面難以定奪,以致醫(yī)學高職高專教育不能體現出自己的特點。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yǎng)新的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yǎng)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yǎng)方案。醫(yī)學高職高專教育培養(yǎng)目標應以醫(yī)學應用及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瞄準廣大鄉(xiāng)村和社區(qū)醫(yī)療崗位或崗位群,培養(yǎng)具備醫(yī)學綜合職業(yè)能力和素質,適應醫(yī)療、預防、保健、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在本科教學中分屬于兩門課程,兩門課程共占140學時左右,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2年,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理論知識,因而《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這兩門基礎課所占的課時不能太多。結合醫(yī)學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確學習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論知識為目標,而是以“必需、夠用”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我院將這門名課程精簡為《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一門課程,占用36個學時。針對課時少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學到相對多的知識,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
以模塊教學為中心的課程指導思想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中醫(yī)藥院校醫(yī)藥學相關專業(yè)均開設了《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這兩門基礎課,但是大多數還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論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且這兩門課程是新生剛入校就開設的課程,這時學生對大學生活還不能適應,學習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學水平,以死記硬背為主,總希望教師能像中學教師那樣手把手地教,一個題一個題地練。本院結合這些特點,提出以教學模塊為中心進行教學。例如,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分為細菌、病毒及真菌三個模塊,三個模塊的教學從平時生活中常見的微生物入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免疫學的教學內容分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個模塊進行教學,可從學生最熟悉的計劃免疫著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學。
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水平
為目標的教學方法改進
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改革 改革后的《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與以往的《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觀念,改進了教學方法,即盡可能采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誘導式教學,誘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通常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圖表形式敘述醫(yī)學現象,這種教學模式信息容量傳輸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學生很難掌握,因而運用直觀教學方式,利用模型、掛圖、標本等資源以及電教、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組合進行教學,使教學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學生進入情境教學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學內容中理論知識較多,諸如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難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體可使教師與學生之間以文字、聲音、圖像及形象動畫等進行交流,將黑板、語言難以描述的、微觀的教學內容以視頻和聲頻的形式表現出來,運用圖形處理技術能夠把抽象問題具體化,靜態(tài)問題動態(tài)化,微觀問題宏觀化,從而降低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順利突破,使學生理解透徹、掌握準確,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到抗體的產生時,插入疫苗種植全過程的錄像,立即使學生精神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進了理解。在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強調課件的作用,教學手段單一,讓學生從頭至尾見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圖像,這就成了典型的電腦“滿堂灌”,教師成了機械的電腦操作者,丟掉了主導者的地位,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并不見得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結合,演示與講解相結合。媒體演示是為主或是為輔,是先演示后講解,還是先講解后演示,或是邊講解邊演示,教師要心中有數。不要將教學的內容全打進課件里面,這樣學生根本就沒有任何興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師的課件拷回宿舍學習,不來課堂學習。
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是對醫(yī)藥高職高專一年級新生開設的一門課程,學生這時還沉浸在考入大學的幸福之中。如果一開始進度很快,很多學生還局限于中學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跟不上教師講課的思路,就會被這突如其來的快節(jié)奏打懵,從而自信心受挫,對以后的學習影響很大。所以,課程剛開始時進度一定要慢,使學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然后再逐漸加快速度。
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預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應安排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培養(yǎng)自學能力,拓寬視野,增長人文知識,發(fā)展個性。21世紀是信息爆炸、知識爆炸的時代,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知識飛速增加,教材也相應更新,課程內容將會不斷深化、拓展。要使學生逐步認識到科學發(fā)展日新月異,只記住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一定要養(yǎng)成掌握新知識、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學里不僅要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掌握自學能力,這就需要從低年級就開始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預習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第一步,通過預習和獨立思考,學生在教師講課前就已經掌握了大部分內容,一些不懂的關鍵問題在課堂上經教師一點,不僅理解,而且記憶深刻,這樣逐漸地通過自學也能掌握應學會的內容。每節(jié)課結束時,教師都要布置下節(jié)課的預習內容,下節(jié)課開始時進行提問,逐漸培養(yǎng)學生預習和獨立思考的好習慣,這樣才能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今后知識更新的需要。醫(yī)學基礎課普遍存在內容多、課時少、易懂難記的特點,結合這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另一方面要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動性,教師要導在方向上,導在關鍵上,導在提高學習能力上,讓學生從“學會”轉變?yōu)椤皶䦟W”。
要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歸納和總結的能力歸納總結是人們深化認識的過程和升華知識的重要手段。每學完一個階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點難點,列在一張大紙上,然后再逐條歸納提煉,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幾個字,甚至是某幾個符號就可以回憶起每一節(jié)每一段的內容。平時可以經?纯醇由钣洃洠詈髲土晻r就會省時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這個教學模塊,教師可以給學生示范一下其中一個病毒知識的學習方式,例如:上網查找乙肝病毒相關知識,總結和歸納內容,然后再講述給學生聽。接下來,給學生分配任務,將其余的幾種病毒按上網查找→幾個學生討論→歸納總結這個模式讓學生練習,既讓學生學會了怎樣利用網上資源進行學習,也鍛煉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實操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驗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顯微結構的繪圖和細胞病毒的辨認能力,顯微鏡和解剖鏡的使用技術、臨時制片等技術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無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學教學方面,有抗原抗體檢測技能。
綜合評價成績 各科的成績不能僅以期中、期末成績評定,必須綜合評價,結合課堂紀律,平時學習態(tài)度,實驗課的操作能力、協(xié)作能力,考試的考紀考風等綜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將《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兩門課程改為《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一門課程時所做的改革,此項改革受到學生的一致歡迎,教學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學生的實操能力,達到了高等職業(yè)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金路.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學技能[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陳曄,陶勁松.多媒體技術在植物學教學中應用的探討[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94-95.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張德良,程榮福.整合課程,強化實訓,創(chuàng)建高職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4,(8):42-43.
[6]王錦倩,祁國明.關于醫(yī)學高職高專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1,(5):1-2.
【高職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改革初探的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改革初探論文05-03
高職美術教學改革初探04-30
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的論文04-27
護理學專業(yè)醫(y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初探04-29
淺析資源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教育論文05-03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改革初探04-28
高職體育愉快教法初探論文05-02
高職機電專業(yè)實訓教學改革初探04-29
文秘專業(yè)教學改革初探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