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傳記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物傳記讀后感
很多年前,有人約稿,說是給青年學生推薦點文史類的經典,很多人寫,然后湊成一本書,
人物傳記讀后感
。寫什么好呢?約稿人說,你就揀歷史方面自己覺得重要的書,隨便寫,字數(shù)在三千字左右,當然,最好通俗一點。我依命行事,臨動筆,想了一下,在我心中,什么夠得上“重要”二字?好像很多也很少,千挑萬選,未必合適,為穩(wěn)妥起見,還是寫兩本我比較熟悉也比較喜歡的書吧,一本是《史記》,一本是《觀堂集林》。但文章寫成,沒有下文(眼下,這類書倒是大為流行)。最近,承張鳴先生不棄,要我為《新東方》奉獻小文,我素無積稿,翻箱倒柜,只有這點東西在,F(xiàn)在拿出來,真不好意思。書是很普通的書,話是很普通的話,難免老生常談,重復別人講過的東西。說不定,還有什么狐貍尾巴,讓人抓住,也保不齊。我只能這么說,這兩篇舊稿,除大家熟悉的事,有些問題,我是認真想過,其中還是有一點心得體會。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霉,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史記》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于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但此書之意義,我理解,卻并不在于它是開了紀傳體的頭。相反,它的意義在哪兒?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為斷限,干巴巴羅列帝王將相,孳孳于一姓興亡的狹義史書,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現(xiàn)在稱為“正史”的書。我欣賞它,是因為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總結;晚于它的事,它開了頭。它是一部上起軒轅,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的“大歷史”。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當代史”,它都講到了,
資料共享平臺
《人物傳記讀后感》(http://m.msguai.com)。特別是他敘事生動,筆端熔鑄感情,讓人讀著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司馬遷作《史記》,利用材料很多。它們不僅有“石室金匱”(漢代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收藏的圖書檔案,也有他調查采訪的故老傳聞,包含社會調查和口頭史學的成分。學者對《史記》引書做詳細查證,僅就明確可考者而言,已相當可觀。我們現(xiàn)在還能看得到的早期古書,它幾乎都看過。我們現(xiàn)在看不到的古書,即大家講的佚書,更是多了去。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類,主要屬于經、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經書,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官書舊檔,年代最古老。它們經戰(zhàn)國思想過濾,同諸子傳記一起,積淀為漢代的“六藝之書”和“六家之學”。司馬遷“厥協(xié)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是我們從漢代思想進窺先秦歷史的重要門徑。不僅如此,它還涉及詩賦、兵書、數(shù)術、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屬于專門之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總匯。它于四部僅居其一,但對研究其他三部實有承上啟下(承經、子,啟史、集)的關鍵作用。借用一句老話,就是“舉一隅而三隅反”。據(jù)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舉時代的老先生,而是風氣轉移后的老先生,他們就是拿《史記》當閱讀古書的門徑,甚至讓自己的孩子從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國維和楊樹達,他們的古書底子就是《史》、《漢》。所以,我一直認為,這是讀古書的一把鑰匙,特別是對研究早期的學者,更是如此。
讀《史記》,除史料依據(jù),編纂體例也很重要。這本書的體例,按一般講法,是叫“紀傳體”,而有別于“編年體”(如魯《春秋》、《左傳》、《紀年》及后世的《通鑑》)和“紀事本末體”(如《國語》、《國策》和后人編的各種紀事本末)。但更準確地說,它卻是以“世系為經”,“編年”、“紀事”為緯,帶有綜合性,并不簡單是由傳記而構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貴族的譜牒。司馬遷作史,中心是“人”,
【人物傳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萬英鎊讀后感500字讀后感07-28
《安靜》讀后感07-18
論語讀后感09-20
《牽掛》讀后感09-19
讀者的讀后感09-11
活著讀后感08-20
《奮斗》讀后感05-31
我在 讀后感08-14
《紅與黑》讀后感10-10
《家》讀后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