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句中我們多大程度面向自我散文欣賞
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嗎?
回答是或不是。同時肯定?否定?或?qū)Χ叻謩e回答。答案夠簡單的了。但,答案判斷的依據(jù)、條件是什么呢?在給出回答前,是什么支撐你作出以上回答?如此想來,比上面問題的回答困難得多。
在思考這一問題時,我猛然意識到自己并不能直觀地作出回答,同時感到困惑,因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帶來的思考遠比問題本身要更令人費解。說“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時,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已經(jīng)明白“這”、“那”、“是”、“桌子”、“椅子”這些詞并由此構(gòu)成的語句到底在指明怎樣的一個事實。甚至,我不能確定這話是針對眼前的事物而問、還是面向我曾經(jīng)見過的一個場景而引發(fā)的感嘆,即便真有一張桌子、一個杯子出現(xiàn)在我這個說出該話的“問者”面前;蛟S,它們共同出現(xiàn)于我的經(jīng)驗世界的事物參照圖譜之前,也未可知。那么,答案“是”與“不是”指向的是什么情形?
當(dāng)然,你站在我和桌子、杯子構(gòu)成的關(guān)聯(lián)之外,似乎能作出一種相對性的判斷,果真如此嗎?你可以說,這話表明空間上兩處位置同時分別有一張桌子、一個杯子。你作出這個命題里的桌子、杯子的判定,并指出它們的位置的不同、時間上的同時性。但你的判定是相對你這個旁觀者而言,在你沒有把自己納入到桌子、杯子、我以及周圍相關(guān)的事物組成的一個系統(tǒng),只是單單取出系統(tǒng)中的桌子、杯子和它們所在的孤立的位置,這個僅是你從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的比對結(jié)果,沒有必然性地直呈問題指向所在,也未回答問題本身的所是。我們不能從你的回答中獲得空間位置上“這”和“那”的區(qū)別,桌子、杯子以何而為此?甚至,你到底是判斷了我的問題,還是揭示眼前的一個事實?將我以問題的組成拉入面前的這個事件中,依“我”、“我的問題”作條件、判據(jù),面向問題指示的事實,也同樣是對你所面對的一個孤立的命題的判斷,而你拉入事件作為條件、判據(jù)的“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歷史事實,而非命題直指的正在進行的事件中的參與者的我。所以,你的回答是你的經(jīng)驗的一部分,是你的歷史的一部分,不是我和我的問題的答案。
那么,“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嗎”這句話里究竟有什么呢?名詞桌子、杯子對于問句中的“是”而言真為它們需要的他者的肯定與否么?它們在自己的形態(tài)下存在著,與其說它們被我們以一個名詞予以囚禁,莫如說我們用一個個詞語把我們的眼睛遮住,也許我們壓根就沒有打算用眼睛去新的發(fā)現(xiàn)名詞桌子、杯子的意指對象,去發(fā)現(xiàn)當(dāng)前彼此同在處它們的存在。無論“這是”、“那是”都顯示出一種被詞語、句子罩住的所謂事實的形態(tài),因為,在問題成為問題提出之前,我們已將“是”這樣一個判斷詞及詞語背后可能的事實形態(tài)予確認,一旦問題提出那些可能的事實形態(tài)也同時給出,而“這”和“那”僅是潛在的事實形態(tài)之一,即:我們已經(jīng)給出問題事實發(fā)生的某些可能的態(tài)。
我們給出了問題中那些的隱含的事實形態(tài),我們能給出問題中那些的隱含的事實形態(tài)?當(dāng)我們把眼前的桌子、杯子及隱潛的問題的主體我和你(面向自我時,被問者你也就和問者我統(tǒng)一在一起)當(dāng)作從歷史延續(xù)性發(fā)生的事件中的一個整體來對待,由此,眼前的桌子、杯子不再作為單一物體而存在,它們和問者、答者處于同一件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中。這樣,事件中的問者我面向你說“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嗎”時,這話即含有你、桌子、杯子及環(huán)境條件、要素共同“在場”的事實。否則,這話是無意義的。如果,將眼前的桌子、杯子移開,取而代之的“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嗎”里的包含桌子、杯子在內(nèi)的內(nèi)容可能是我們(問者與答者)曾經(jīng)“在場”的歷史,或此刻我們共同見證于一幅圖片,或我們在詞語、對話、手勢的彼此可以相互借以表達、理解、交流的事件中的一種指示等。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問者和答者“在場”(此處的在場指的是完整事件系統(tǒng)而言,并非指的是答者、問者在時間、空間上的在。否則,又引出該問話通過跨越空間問答、信件跨時間的問題)。因為桌子和杯子存在問題變?yōu)閷v史、經(jīng)驗事實的判斷,而非問話的當(dāng)下的具體事物的判斷。
我們能給出、給出問題中那些的隱含的事實形態(tài)呢?基于我,提問者面對的對象,所提出的這個問句中蘊含的意義指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面向自我的過程,將我所得的歷史事實的困惑進行分解、探究,或者說把歷史深處潛在的因引出,引向我的歷史指向的拆解對象。所以,問題本身所能給出的隱含的事實形態(tài)必然地涵蓋那些引發(fā)我此刻成為一個問題的一部分的事件的發(fā)生,發(fā)生過程中可以呈現(xiàn)出來的可表達的事實狀態(tài)。但是,我們給出了事件發(fā)生過程中那些呈現(xiàn)出來的可表達的事實狀態(tài)呢?為此,得將句子里的桌子、杯子、問題面向的答者、及問題的提出者我聯(lián)系起來,因為在問題以問話事件發(fā)生時,你我以不同的角度面向事件場景中的作為問句道具的“桌子”、“杯子”,即便如上所說,這些事實與我們都有歷史意義的“在場”。但,當(dāng)我們處于問題的問答兩端時,我們分別選擇了對該問題的不同歷史信息和場景因素。那樣,我們說“給出問題中那些的隱含的事實形態(tài)”所含的意義也就不同,這種“不同”是由我們分別從事件的歷史延續(xù)性發(fā)生中走出的制約于各自因果的世界線路的不同而決定的。這個問句,像是面向我們共同的歷史緣由的問題求證,有時,在自我的追問過程中,這個詞語我們也可能變成我,向著自我靈魂深處的探索、追問,以由這些眼前場景道具的觸發(fā)找到我的因果世界孤獨的起點何終點。
回到“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嗎”這個句子。細思:我弄不明白,桌子、杯子以何而為此?不由自主地,我想起,多年前,也有一張桌子、一個杯子,還有說出“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的我和一個潛隱在句子中的對象,曾經(jīng)多少次,我和桌子、杯子站在各各的位置上,我們相互打量著對方,彼此以何而存在于此,分別要表達一種怎樣的因由和結(jié)果。一時,我甚至感覺單為“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嗎”這個事件場景自己已經(jīng)走過無數(shù)劫難,似乎有理由懷疑我這問話即不是問向你、也非面向自己,而是直接問向作為問句中事物的“桌子”、“杯子”。當(dāng)然,它們沒有用同樣的語言回答我,它們已在我和我的歷史事件發(fā)生并將繼續(xù)向未來延伸,它們給出的答案即是我所面臨的句子本身。
再問問:“桌子”、“杯子”到底是我這個提問者面向的主體?亦或只是我對于過去的事兒感概的誘因?或作我們在此情境下我對自己存在的疑惑而發(fā)問的一件件飾物?仿佛不是我在提問,而是在面對“桌子”與“杯子”的提問,還有那個潛水問題的隱身者。假如是面向隱身者的提問,我又將如何作答?對于必須面對此問題的判斷,我卻不能隱身、逃避,這讓我重新回過頭審視自己,審視過去了的歷史的存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問題、面對引起我們對自我存在的孤獨和思考。如此,句子中“是”,即為通過“我”的歷史事實和我之所在的當(dāng)下正在發(fā)生的事件對“我”的存在、“我”的孤獨的判讀。
如是,我、我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突然,覺得無盡的悲傷,覺察到桌子、椅子的存在和我有相同的命運,我和這桌子、椅子、還有那個隱身者在時間、空間位置上不斷重疊。如何回答?說是,我即走進桌子、走入杯子的所是,即:我此刻與它們在一個事件,在彼此之中,問題即隨之瓦解,將共同構(gòu)建的歷史繼續(xù)演繹、呈現(xiàn)。答否,那些問題中的桌子、椅子像是我的孤獨的標(biāo)尺,將隱身者丈量著,將我的原形顯現(xiàn),作為結(jié)果也把問題的凸凹抹去。
每個問題的提出都有著我們自己的影子在其中,我們說“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個杯子嗎?”,也可更換句子里的事物,毫不影響問題性質(zhì)。審視一個問題時,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面向自己,決定了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面向孤獨和直視靈魂,我們也在多大程度上有意義地存在。
【句中我們多大程度面向自我散文欣賞】相關(guān)文章:
白帆[散文欣賞]05-01
有些人,我們一直在錯過散文欣賞04-30
欣賞的我們作文12-17
程度04-30
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家散文04-27
關(guān)于冬至的散文欣賞12-22
簡論程度副詞的程度等級05-02
悲傷的愛情[散文欣賞]05-01
散文的美隨筆欣賞04-27
人間溫情[散文欣賞]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