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老家的老物件散文
大年三十,回鄉(xiāng)敬祖。當(dāng)我推開那扇老舊的木門時,再次打開了歲月的記憶。它歷經(jīng)40多年的風(fēng)霜,依然厚重。
一庭農(nóng)家小院,座北朝南,迎面三間正屋,東西廂房各一間,紅瓦土磚,斑駁的土地,灰色水泥墻,質(zhì)樸,幽靜。
一、八仙桌
打開門鎖,推開大門,擺放在堂屋上部中間八仙桌,依然莊重典雅。質(zhì)地堅硬,周圍是木質(zhì),中間大理石,用指甲劃不出痕來。比重很大,要兩人才抬得動,油漆越擦越顯絳紅的光亮。
八仙桌擺在春臺前的正中方向,宴席座位安排體現(xiàn)尊老敬賢,一家人圍著方桌就坐,位置隨便不得。祖輩在上,依次是父輩,再是下輩。來了客人,客人在上,正對家門,以顯尊貴。首席位置,也就是上橫的左邊位次,因名目不同而異。兒子結(jié)婚,做娘的娘家尊長坐首席;小孩滿月,新外家為大,即孩子母親娘家尊長坐首席;喬遷新屋,是泥水師傅坐首席,木匠師傅次之;做壽時候,則壽星坐首席。
若是舊歷年,八仙桌要多擺出幾個位置,留給老去的親人。他們?nèi)俗吡,但魂還在,得到親情溫暖的魂魄,會在親人團(tuán)聚的日子里召喚游離失散的肉身回家。吃飯前,家人依次先給“春臺”上的人敬奉香火,說上幾句貼心話,然后誠摯地邀請他們回家團(tuán)聚。
我給祖父祖母敬香時問父母,我該向祖父祖母說些什么呢?父母讓我在心中默念,保護(hù)一家大小平安。如今,父母不在世了我不知道問誰,他們真的能聽見嗎?父母曾經(jīng)很肯定地對我說,你的念想,祖人是知道的,只要你時時地在心中想念著他們,他們的魂就不孤單了,就有力氣;丶,這個家有了魂,就什么也不怕了。
老屋的八仙桌,是上下幾代人圍攏一起暢談家事的滿堂福,是鄉(xiāng)鄰后生團(tuán)坐吃大鍋肉、喝大碗酒、坦露真情的人生宴。那一張張絕無半絲虛偽的面孔,不需要請約,一縷酒香,一聲吆喝,就是請柬。大家圍坐在方方正正的八仙桌旁,交談聲、朗笑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二、春臺
一個長條的臺子,靜默地尊嚴(yán)地站在堂屋靠墻的正中位置。對于故鄉(xiāng)人來說,“春臺”這樣美好的詞語,給了這個物件,無疑這個物件對于一個家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它比桌子高,剛好接住從堂屋上端掛下來的吉祥畫,寓意著“忠、孝、禮、義”,蘊含著美好的祝愿和期待。
“春臺”尊貴而端肅,它的材料一般是杉木、大椿樹、香樟和楠樹,隱隱透露一股幽香的味道。臺面被上了黑紅色或者鮮紅色的油漆,厚重威嚴(yán),堂皇貴氣。
置放于“春臺”上的物件,是不簡單的。父母孩提時,“春臺”正中擺放的是觀音菩薩或者佛像,后來正中擺放一個人的畫像。隨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春臺”擺放的是諸如茶盤、茶壺、茶杯、茶葉這些日常物件。如今,父母都不在了,擺放的是他們的遺照。在做遺照時,我沒有按傳統(tǒng)的黑白照片來敬放,而是選擇了面帶微笑的彩照,一如父母活著時的模樣,好像沒有走遠(yuǎn)。
“春臺”在家,一切都有了規(guī)矩和秩序。
三、土灶臺
土灶臺的模樣不算俊俏,但足夠結(jié)實和龐大。青磚水泥壘砌的鍋臺,有一米多高。灶臺里外分別有一個碩大的鐵鍋,我們習(xí)慣稱之為“里鍋”、“外鍋”。鐵鍋下面是生火的灶膛,里外各設(shè)一個。在灶膛中央的上方設(shè)有一條煙道,連接著里屋的土炕,土炕用一塊塊土坯壘成。煙道一頭連著外屋的灶臺,一頭連著屋頂矗立的煙囪,裊裊炊煙由此氤氳升起,飄向天空。
小時候,每一天最早來到土灶臺的便是母親。公雞剛打鳴,天還沒亮,母親總是早早地起床,來到冰冷的灶臺,圍著灶臺忙著生火、洗灶、燒水、做飯,一步步有條不紊地操持著。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土灶臺猶如全家后勤保障的基地,母親便是這塊基地的主人,她與灶臺形影不離、相伴相守。
引燃灶膛的柴火都是枯草、樹葉、松針或者劈柴。柴火經(jīng)常會有緊張的時候,有時就不得不使用未曬干的柴火。梅雨季節(jié),沾滿濕氣的柴火很難燒著,常常會飄起陣陣的濃煙,嗆得滿屋人咳個不停。
每當(dāng)夏天,圍著土灶臺打轉(zhuǎn)的母親,往往是濕透一身衣裳,但她從無怨言。天長日久的磨練,聰明的母親能燒一手好菜。魚丸湯面、肉湯肉面、家常豆腐、清炒小菜、辣椒炒茄子等等,都是我最喜歡吃的,那香辣的味道,至今念念不忘。
這些年,每當(dāng)我親自做飯時,總會想起母親在土灶臺旁一邊翻動鍋鏟、一邊用手背擦拭額頭汗水的模樣……
四、紡車
紡車,是我家的重要物件,可惜沒有保存下來,但它一直藏在我的腦海中,總也抹擦不掉。母親是紡線高手,紡線速度快,紡出的線細(xì)而均勻。我們家蓋的被子,大人小孩穿的單衣棉衣,大姐二姐出嫁用的被褥,全都是母親紡織出的或一針一線做成的。
母親紡線,總是忙里偷閑,沒有整塊的時間。白天她還要干農(nóng)活,回到家里,還要做飯、喂豬、干家務(wù),一切干完之后,趁著村里上工之前的間隙,抓緊時間紡上一會兒。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安安靜靜地紡線。
那時煤油奇缺。為了節(jié)省,每次紡線時,母親總是將燈芯壓得很低,整個房間昏暗得幾乎什么也看不清。可是,當(dāng)我們寫作業(yè)的時候,母親卻很大方,把燈芯調(diào)得很高,燈光很亮,照得整個屋子燈火通明。
冬天我們睡在熱烘烘的炕上,看著母親低著頭認(rèn)真仔細(xì)地紡線,那雙手仿佛不像是在紡線,而像是在舞蹈。她一手輕輕搖著紡車,一手輕快均勻地把棉線拉長,靈巧地把線回纏在穗子上。有時半夜醒來,看見母親還坐在那里,想到她白天要干活,想著母親的辛苦,就會有一種心疼的感覺。
五、其它物件
在我的故鄉(xiāng),作為一個普通百姓家,除了這些老物件外,還有一些日常用品。
升斗,每天用它來量鏟大米。那個時候家里缺糧是常有的事,為了計劃用糧,母親每天就會用它來量一量,多了,少了,她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水缸,飲用水來自塆前的井水,是滋養(yǎng)我身體的養(yǎng)分。小時候的夏天,口渴了,就順手拿起葫蘆做的水瓢,舀上一瓢,一股清涼甘甜的井水順著喉嚨流進(jìn)胃里,直甜到心底。
木質(zhì)碗柜,是盛放菜肴和碗筷的地方,打開它,就是打開了味蕾工坊;托盤,一個小木盤,是用來傳遞菜肴的托盤,一般在來客較多的時候用得上,也意味著我們可以美美吃一頓佳肴了。
籮筐,是用來挑糧食的筐子;皇桶,是用來盛放糧食的器具,那時候也沒有多少糧食可裝的,母親會將一些自做的苕果、花生、糯米果等零食存放在里面,蓋上一個厚厚的木蓋子,惹得我垂涎三尺,趁母親不在家的時候,會禁不住誘惑偷食幾口。
高木柜和低木柜,是放置衣物的柜子。母親說,這兩個柜子至少有百年歷史了,它古色古香,完好無損。梳妝屜,原來的背面有雕刻鏤空的造型,是成雙的喜鵲,因為“破四舊”,不得已將其砸壞了。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個小妝盒,抽屜上有明錢、銅拉手,特別精致。這個小妝盒,也是我小時候收藏小物件的好地方。
庭院深深,綠蔭環(huán)繞。老屋,就這樣安安靜靜地佇立在紅塵歲月里,仿佛隱匿于塵世中的世外桃源。光陰荏苒,歲月如歌。在老屋的庇蔭下,在老物件的陪伴下,我們度過了艱難而快樂的少年時代。
……
這些曾經(jīng)朝夕相處的一件件老物件,印刻著歲月的痕跡,承載了一個個故事,充滿了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是我心中永遠(yuǎn)難忘的記憶!
【老家的老物件散文】相關(guān)文章:
老許散文04-28
老魏散文04-28
老家的豆腐香散文04-27
老家的梨樹的隨筆散文04-27
重走老鎮(zhèn)(散文)04-28
我們的老單散文04-29
老孟的情感散文04-27
村口老槐散文04-28
物件04-29
成長,但永不變老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