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動化安裝作業(yè)指導書
自動化安裝作業(yè)指導書
本指導書用于本公司工業(yè)自動化儀表安裝工程的安裝,共分取源部件的安裝、儀表盤(箱)的安裝、儀表設備的安裝、儀表供電供氣、供液系統(tǒng)的安裝、儀表用電氣線路的敷設、儀表用管路的敷設、工業(yè)集散計算機安裝、紅外線掃描儀安裝、儀表調(diào)校。
本指導書采用標準及資料如下:
(一)自動化儀表安裝工程質(zhì)量檢驗評定標準(GBJ131-90); (二)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50093-2002); (三)SCANGX型掃描儀手冊。 1 取源部件的安裝
1.1 檢驗數(shù)量:取源部件安裝的檢驗數(shù)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1.1 用于高壓、負壓、高溫、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質(zhì)的取源部件,必須全部檢驗。
1.1.2 用于中低壓、常溫無害介質(zhì)的取源部件,必須按取源的種類分別抽檢30%,并不應少于一個。 1.2 溫度取源部件安裝
1.2.1 溫度取源部件安裝及檢查 1.2.1.1 溫度取源部件安裝
(1)溫度取源部件的安裝位置應嚴格按設計圖紙坐標點取定,無設計坐標點時,應選在介質(zhì)溫度變化靈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選在閥門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介質(zhì)流量呈死角處以及振動較大的地方。
(2)溫度取源部件在設備(或工藝管道)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a 與設備(或工藝管道)垂直安裝時,取源部件軸線應與設備(或工藝管道)軸線垂直相交。
b 在設備(或工藝管道)的拐彎處安裝時,宜逆著介質(zhì)流向,取源部件軸線應與設備(或工藝管道)軸線垂直相交。
c 在設備(或工藝管道)傾斜安裝時,宜逆著介質(zhì)流向,取源部件與軸線與設備(或工藝管道)軸線垂直相交。
d 在有保溫層的取源部件安裝應在保溫前安裝完成,且保溫后元件易于裝卸。
e 在砌筑上安裝時,應先把測量部件預埋在砌筑體內(nèi),測溫保護管應大于溫度元件2mm,取源部件在金屬體安裝時采用焊管式。焊接應符合施工規(guī)范要求。 1.2.1.2 溫度取源部件安裝質(zhì)量檢查應符合下表:
溫度取源部件質(zhì)量標準和檢驗方法
1.3 壓力取源部件安裝
1.3.1 壓力取源部件安裝要求
1.3.1.1 壓力取源部件安裝部位應符合以下要求
⑴按設計圖坐標點定位;
⑵安裝壓力取源部件不宜在焊縫及其邊緣上開孔及焊接,開孔及焊接工作必須在設備(或管道)的防腐、襯里、吹掃和試壓、試驗前進行;
⑶壓力取源部件在水平和傾斜的設備(或工藝管道)安裝時,取壓口的方位在設備(或工藝管道)的上部;
⑷壓力取源部件與溫度取源部件在同一管段上時,應安裝在溫m.msguai.com度取源部件的上游側(cè),壓力取源部件的端面不應超過工藝設備或管道的內(nèi)壁;
⑸壓力取源部件必須與氣流及物料成銳角,并宜選在介質(zhì)流速穩(wěn)定的地方。 1.3.1.2 取壓部件安裝
(1)在砌筑和澆注體上安裝時,應在砌筑或澆注的同時埋入,并堵好取件端口,當無法做到與砌筑或澆注同時進行時,應預留安裝孔,預留孔應滿足取壓部件的安裝尺寸;
(2)取料管的焊接或連接應符合《工業(yè)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的規(guī)定,不能漏氣。 1.3.2 取壓部件安裝質(zhì)量應符合下表
取壓部件安裝質(zhì)量標準和檢驗辦法
1.4 流量取源部件
1.4.1 流量取源部件安裝
1.4.1.1 流量取源部件安裝部位應符合以下要求;
a 按施工圖的座標點定位;
b 安裝節(jié)流件所規(guī)定的最小直管段,其內(nèi)表面應清潔無凹坑;
c 在節(jié)流件的上游側(cè)安裝溫度計時,溫度計與節(jié)流件間的直管距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⑴溫度計套管直徑小于或等于0.03倍工藝管道內(nèi)徑時,不小于5(或3)倍工藝管道內(nèi)徑; ⑵當溫度計套管的直徑在0.03到0.13倍工藝管道內(nèi)徑之間時,不小于20(或10)倍工藝管道內(nèi)徑。 注:采用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時,流量的附加極限相對誤差為±0.5%。
d 在節(jié)流件的下游安裝溫度計時,溫度計與節(jié)流件間的直管距離不應小于5倍工藝管道內(nèi)徑。 1.4.1.2 流量取源部件的法蘭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法蘭與工藝管道焊接后管口與法蘭密封面應平齊;
(2) 法蘭面應與工藝管道軸線相垂直,垂直度允許偏差為1度;
(3) 法蘭應與工藝管道同軸,同軸度允許偏差應符合t≤0.015D(1/β-1)規(guī)定; (4) 采用對焊法蘭時,法蘭內(nèi)徑必須與工藝管道內(nèi)徑相等。
1.4.1.3 流量取源部件在水平和傾斜的工藝管道上安裝時,取壓口的方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測量氣體壓力時,在工藝管道的上半部;測量液體壓力時,在工藝管道的下半部; (2) 測量蒸汽流量時,在工藝管道的上半部與工藝管道水平中心線0-45度夾角的范圍內(nèi)。 1.4.2 流量取源部件的安裝質(zhì)量應符合下表:
1.5.1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裝
1.5.1.1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裝部位應符合以下要求:
a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裝位置,應選在物位變化靈敏,且不使檢測元件受到物料沖擊的地方。
b 內(nèi)浮筒液面汗及浮球面計采用導向管或其化導向裝置時,導向管或?qū)蜓b置必須垂直安裝;并應保證導向管內(nèi)液流暢通。 1.5.1.2 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裝
a 雙室平衡容器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裝前應復核制造尺寸,檢查內(nèi)部管路的嚴密性; (2)
應垂直安裝,其中心點應與正常液位相重合。 b 單室平衡容器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衡容器宜垂直安裝;
(2) 安裝標高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
1.5.2 物位取源部件的質(zhì)量檢驗應符合下表:
1.6 分析取源部件
1.6.1 分析取源部件的安裝
1.6.1.1 分析取源部件的安裝位置,應選壓力穩(wěn)定、靈敏反映真實成分,具有代表性的被分析介質(zhì)的地方。
1.6.1.2 在水平或傾斜的設備或工藝管道上安裝的分析取源部件,其安裝方位應在設備或工藝管道的上部。
1.6.1.3 被分析的氣體內(nèi)含有固體或液體雜質(zhì)時,取源部件的軸線與水平線之間的仰角應大于15度。 1.6.2 分析取源部件的質(zhì)量檢驗如下表:
1.7 儀表盤柜
1.7.1 儀表盤柜的安裝
1.7.1.1 儀表盤(操作臺)型鋼底座的制作尺寸應與儀表盤(操作臺)相符,其直線度允許偏差為每米1mm,當型鋼底座的總長超過5米時,全長允許偏差為5毫米。 1.7.1.2 儀表盤(操作臺)的型鋼底座安裝時,其上表面應保持水平,水平方向的傾斜度允許偏差為1mm/m,當型鋼底座的總長超過5米時,全長允許偏差為5mm。
1.7.1.3 儀表盤(操作臺)的型鋼底座應在二次抹面前安裝找正,其上表面應高出地面。 1.7.1.4 儀表箱(板)、保溫箱、保護箱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應垂直、平正、牢固;
(2) 垂直度允許偏差為3mm;箱(板)的高度大于1.2m時,垂直度允許偏差為4mm; (3) 水平方向的傾斜度允許偏差為3mm。
1.7.1.5 單獨的儀表盤(操作臺)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垂直、平正、牢固;
(2)垂直度允許偏差為每米1.5mm;
(3)水平方向的傾斜度允許偏差為1mm/m。
1.7.1.6 成排的儀表盤(操作臺)的安裝,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1.7.1.5條的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相鄰兩盤(操作臺)頂部高度允許偏差為2mm;
(2) 當盤間的連接處超過兩處時,其頂部高度最大允許偏差為5mm; (3) 相鄰兩盤(操作臺)接縫處盤正面的平面度允許偏差為1mm; (4) 當盤間的連接超過5處時,盤正面的平面度最大允許偏差為5mm; (5) 相鄰兩盤(操作臺)間接縫的間隙,不大于2mm。 1.7.2 儀表盤柜安裝的質(zhì)量檢驗
1.8.1 一般規(guī)定
1.8.1.1 電纜(線)敷設前,應做外觀及導通檢查,并用直流500伏兆歐表測量絕緣電阻,其電阻值不應小于5兆歐;當有特殊規(guī)定時,應符合其規(guī)定。
1.8.1.2 線路應按最短途徑集中敷設、橫平豎直、整齊美觀,不宜交叉。
1.8.1.3 線路不應敷設在易受機械損傷、有腐蝕性介質(zhì)排放、潮濕以及有強磁場和強靜電場干擾的區(qū)域。當無法避免時,應采取保護或屏蔽措施。
1.8.1.4 線路不應敷設在影響操作、妨礙設備檢修、運輸和人行的位置。
1.8.1.5 當線路周圍環(huán)境溫度超過65℃時,應采取隔熱措施,處在有可能引起火災的火源場所時,應加防火措施。
1.8.1.6 線路不宜平行敷設在高溫工藝設備、管道的上方和具有腐蝕性液體介質(zhì)的工藝設備、管道的下方。
1.8.1.7 線路與絕熱的工藝設備、管道絕熱層表面之間的距離應大于200mm,與其他工藝設備、管道表面之間的距離應大于150mm。
1.8.1.8 架空敷設的線路從戶外進入室內(nèi)時,應有防水措施。
1.8.1.9 線路的終端接線處以及經(jīng)過建筑物的伸縮縫和沉降縫處,應留有適當?shù)挠喽取?/p>
1.8.1.10 線路不應有中間接頭,當無法避免時,應在分線箱或接線盒內(nèi)接線,接頭宜采用壓接;當采用焊接時應用無腐蝕性的焊藥。補償導線宜采用壓接。同軸電纜及高頻電纜應采用專用接頭。 1.8.1.11 敷設線路時,不宜在混凝土梁、柱上鑿安裝孔,在防腐蝕的廠房內(nèi)不應破壞防腐層。 1.8.1.12 線路敷設完畢,應進行校線及標號,并按本規(guī)范第1.8.1.1條的規(guī)定,測量絕緣電阻。 1.8.1.13 測量線路絕緣電阻時,必須將已連接上的儀表設備及元件斷開。
1.8.1.14 在線路的終端處和地下人井處,應加標志牌;地下埋設的線路,應在其正上方地面上加標樁;標志牌和標樁應堅固、明顯、防腐蝕,其上的字跡應清晰、不易脫落。 1.8.2 支架的安裝
1.8.2.1 制作支架時應將材料矯正、平直。切口處不應有卷邊和毛刺。制作好的支架應牢固、平正、尺寸準確。
1.8.2.2 安裝支架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⑴在金屬結構上和混凝土構筑物的預埋件上,應采用焊接固定;
⑵在混凝土上,宜采用膨脹螺栓固定;
⑶在不允許焊接支架的工藝管道上,應采用“U”型螺栓或卡子固定;
⑷在允許焊接支架的金屬工藝設備、管道上,可采用焊接固定。當工藝設備、管道與支架不是同一種材質(zhì)或需要增加強度時,應預先焊接一塊與工藝設備、管道材質(zhì)相同的加強板后,再在其上面焊接支架;
⑸支架應固定牢固、橫平豎直。整齊美觀。在同一直線段上的支架間距應均勻 。
⑹支架安裝在有坡度的電纜溝內(nèi)或建筑物構架上時,其安裝坡度應與電纜溝或建筑物構架的坡度相同;安裝在有弧度的設備或構架上時,其安裝弧度應與設備或構架的弧度相同。
1.8.2.3 支架不應安裝在具有較大振動、熱源、腐蝕性液滴及排污溝道的位置;也不宜安裝在具有高溫、高壓、腐蝕性及易燃易爆等介質(zhì)的工藝設備、管道以及能移動的構筑物上。
1.8.2.4 水平安裝的匯線槽及保護管用的金屬支架間距宜為2m;在拐彎處、終端處及其他需要的位置可適當減小間距;垂直安裝時可適當增大間距。
1.8.2.5 電纜支架間距宜為:當電纜水平敷設時為0.8m,垂直敷設時為1.0m。 1.8.3 匯線槽的安裝
1.8.3.1 制作好的匯線槽應平整,內(nèi)部光潔、無毛刺,加工尺寸準確。 1.8.3.2 匯線槽采用焊接連接時應牢固,不應有顯著變形。
1.8.3.3 匯線槽采用螺栓連接或固定時,宜用平滑的半圓頭螺栓,螺母應在匯線槽的外側(cè),固定應牢固。 1.8.3.4 匯線槽的安裝應橫平豎直,排列整齊,其上部與天花板(或樓板)之間應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間。垂直排列的匯線槽拐彎時,其彎曲弧度應一致。
1.8.3.5 槽與槽之間、槽與儀表盤(箱)之間、槽與蓋之間、蓋與蓋之間的連接處,應對合嚴密。 1.8.3.6 匯線槽安裝在工藝管架上時,宜在工藝管道的側(cè)面或上方。
1.8.3.7 匯線槽拐直角彎時,其最小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槽內(nèi)最粗電纜外徑的10倍。
1.8.3.8 當直接由匯線槽內(nèi)引出電纜時,應用機械加工方法開孔,并采用合適的護圈保護電纜。 1.8.3.9 匯線槽應有排水孔。
1.8.3.10 匯線槽的直線長度超過50米時,宜采取熱膨脹補償措施。 1.8.4 電纜(線)保護管的敷設
1.8.4.1 保護管不應有變形及裂縫,其內(nèi)部應清潔、無毛刺,管口應光滑、無銳邊。 1.8.4.2 埋入混凝土內(nèi)的保護管,管外不應有涂漆。 1.8.4.3 彎制保護管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⑴保護管的彎成角度不應小于90度;
⑵保護管的彎曲半徑:當穿無鎧裝的電纜且明敷設時,不應小于保護管外徑的6倍;當穿鎧裝電纜以及埋設于地下或混凝土內(nèi)時,不應小于保護管外徑的10倍。
⑶保護管彎曲處不應有凹陷、裂縫和明顯的彎扁; ⑷單根保護管的直角彎不宜超過兩個。
1.8.4.4 當保護管的直線長度超過30米或彎曲角度的總和超過270度時,應在其中間加裝拉線盒。 1.8.4.5 保護管的兩端管口應帶護線箍或打成喇叭形。 1.8.4.6 金屬保護管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⑴明敷設時宜采用螺紋連接,管端螺紋長度不應小于管接頭的1/2;
⑵埋設時宜采用套管焊接,管子的對口處應處于套管的中心位置;焊接應牢固,焊口應嚴密,并應做防腐處理;
⑶鍍鋅管及薄壁管應采用螺紋連接;
⑷在有爆炸和火災危險的場所,以及可能有粉塵、液體、蒸汽、腐蝕性或潮濕氣體進入管內(nèi)的地方敷設的保護管,其兩端管口應密封;
⑸保護管連接后應保證整個系統(tǒng)的電氣連續(xù)性。
1.8.4.7 保護管與檢測元件或就地儀表之間,應用金保護管有可能屬軟管連接,并有防水彎。與就地儀表箱、分線箱、接線盒、拉線盒等連接時應密封,并用鎖緊螺母將管固定牢固。
1.8.4.8 埋設的保護管應選最短途徑敷設,埋入墻或混凝土內(nèi)時,離表面的凈距離不應小于15mm。 1.8.4.9 保護管應排列整齊、固定牢固。用管卡固定時,管卡間距應均勻。
1.8.4.10 保護管有可能受到雨水或潮濕氣體浸入時,應在其可能積水的位置安裝排水設施。
1.8.4.11 埋設的保護管與公路或鐵路交叉時,管頂埋入深度不應小于1m;與排水溝交叉時,離溝底凈距離不應小于1.5m,并應延伸出路基或排水溝外1m以上;與地下管道之間的凈距離,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1.8.5.12條的規(guī)定。
1.8.4.12 穿墻保護管段(或保護罩)兩段延伸出墻面的長度不應大于30mm,
1.8.4.13 穿過樓板(或平臺)繼續(xù)向前明敷設電纜的保護管段,宜高出樓板(或平臺)1m。
1.8.4.14 埋設的保護管引出地面時,管口宜高出地面200mm;當從地下引入落地式儀表盤(箱)時,宜高出盤(箱)內(nèi)地面50mm。
1.8.4.15 敷設在電纜溝道內(nèi)的保護管,不應緊靠溝壁。
1.8.4.16 在戶外和潮濕場所敷設的保護管,引入分線箱或儀表盤(箱)時,宜從底部進入。 1.8.4.17 現(xiàn)場分線箱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⑴周圍環(huán)境溫度不宜高于45℃;
⑵到各檢測點的距離應適當,箱體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為1.5m; ⑶不應影響操作、通行和設備維修。
1.8.4.18 拉線盒、接線盒和分線箱均應密封,分線箱應標明編號。 1.8.4.19 采用硬質(zhì)塑料管作保護管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⑴彎管時加熱應均勻,管子不應有明顯變形與燒焦;
⑵用套管加熱連接時,管子插入套管內(nèi)的深度宜大于其外徑的1.5倍;當使用粘合劑連接時,應大于1.1倍;
⑶支架的間距不宜大于1.5m,對直徑小于25mm的管子不宜大于1m; ⑷在管端及連接部件的兩側(cè)300mm處應加以固定;
⑸管的直徑長度大于30米時,應采取熱膨脹補償措施;
⑹與未絕熱的高溫工藝設備、管道表面間的距離,不應小于500mm。當無法滿足要求時,應采取隔熱措施。
1.8.4.20 采用混凝土排管作保護管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⑴排管的內(nèi)壁和管口應光滑;
⑵排管應有不小于1:1000的泄水坡;
⑶排管對口連接時,相對兩孔中心線的偏差不宜大于5mm;接口處應用水泥密封; ⑷排管在改變方向、分支及進口處,應筑電纜井,并應墊砂;
⑸埋入地下的深度及與地下管道之間的凈距離,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1.8.4.11條的規(guī)定:埋在人行道下時不小于500mm;
⑹排管上表面宜涂紅色耐腐蝕的顏料作為明顯標記。 1.8.5 電纜的敷設
1.8.5.1 敷設電纜時的環(huán)境溫度不應低于下列規(guī)定:
⑴交鏈聚乙烯電纜0℃; ⑵低壓塑料電纜-20℃;
⑶橡皮及聚氯乙烯保護套橡皮絕緣電纜-15℃; ⑷裸鉛包橡皮絕緣電纜-20℃;
⑸其它外護套層橡皮絕緣電纜-7℃。
1.8.5.2 敷設電纜應合理安排,不宜交叉;敷設時應防止電纜之間及電纜與其他硬物體之間的摩擦;固定時,松緊應適度。
1.8.5.3 塑料絕緣、橡皮絕緣多芯電纜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下列規(guī)定值:
⑴有鎧裝的電纜為其外徑的10倍; ⑵無鎧裝的電纜為其外徑的6倍。
1.8.5.4 儀表信號電纜(線)與電力電纜(線)交叉敷設時,宜成直角;當平行敷設時,其相互間的距離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
1.8.5.5 在同一匯線槽內(nèi)的不同信號、不同電壓等級的電纜,應分類布置;對于交流儀表電源線路和安全聯(lián)鎖線路,應用隔板與無屏蔽的儀表信號線路隔開敷設。
1.8.5.6 電纜引入或引出建筑物、隧道、地面,穿過鐵路、公路、溝渠、樓板、墻壁時,應安裝一段保護管,保護管的安裝,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1.8.4.11、1.8.4.12、1.8.4.13、1.8.4.14條的規(guī)定。 1.8.5.7 電纜沿支架或在匯線槽內(nèi)敷設時,應在下列各處固定牢固:
⑴當電纜傾斜坡度超過45度或垂直排列時,在每一個支架上;
⑵當電纜傾斜坡度不超過45度且水平排列時,在每隔1-2個支架上; ⑶在線路拐彎處和補償余度兩側(cè)以及保護管兩端的第一、二兩個支架上; ⑷在引入儀表盤(箱)、供電盤(箱)前300-400mm處; ⑸在引入接線盒及分線箱前150-300mm處。
1.8.5.8 數(shù)條匯線槽垂直分層安裝時,電纜應按下列規(guī)定順序從上至下排列:
⑴儀表信號線路; ⑵安全聯(lián)鎖線路;
⑶儀表用交流和直流供電線路。
1.8.5.9 明敷設的儀表信號線路與具有強磁場和強靜電場的電氣設備之間的凈距離,宜大于1.5米;當采用屏蔽電纜或穿金屬保護管以及在匯線槽內(nèi)敷設時,宜大于0.8米。
1.8.5.10 電纜直接埋地敷設時,其上下應鋪100mm厚的砂子,砂子上面蓋一層磚或混凝土護板,復蓋寬度應超過電纜邊緣兩側(cè)50mm;電纜應埋在凍土層以下,當無法滿足要求時,應采取防止損壞電纜的措施,但埋入深度不應小于700mm。
1.8.5.11直接埋地敷設的電纜與建筑物地下基礎間的最小凈距離宜為0.6m,與電力電纜間的最小凈距離應為0.5m;
1.8.5.12 直接埋地敷設的電纜不應沿任何地下管道的上方或下方平行敷設。當沿地下管道兩側(cè)平行敷設或與其交叉時,最小凈距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⑴與易燃、易爆介質(zhì)的管道平行時為1.0m,交叉時為0.5m;
⑵與熱力管道平行時為2.0m,交叉時為0.5m,當電纜周圍土壤溫升超過10℃時,應采取隔熱措施; ⑶與水管道或其他工藝管道平行或交叉時均為0.5m。
1.8.5.13 電纜在隧道或溝道內(nèi)敷設時,應敷設在支架上或匯線槽內(nèi)。當電纜進入建筑物后,電纜溝道與建筑物間應隔離密封。
1.8.5.14 電纜敷設后,兩端應做電纜頭。
1.8.5.15 制作電纜頭時,絕緣帶應干燥、清潔、無折皺、層間無空隙,抽出屏蔽接地線時,不應損壞絕緣;在潮濕或有油污的場所,應有相應的防潮、防油措施。 1.8.6 補償導線和電線的敷設
1.8.6.1 補償導線應穿保護管或在匯線槽內(nèi)敷設,不應直接埋地敷設。
1.8.6.2 當補償導線和測量儀表之間不采用切換開關或冷端溫度補償器時,宜將補償導線直接和儀表連接。
1.8.6.3 當補償導線進行中間和終端接線時,嚴禁接錯極性。 1.8.6.4 補償導線不應與其他線路在同一根保護管內(nèi)敷設。 1.8.6.5 電線宜穿保護管敷設。
1.8.6.6 補償導線和電線穿管前應清掃保護管,穿管時不應損傷導線。
1.8.6.7 儀表信號線路、儀表供電線路、安全聯(lián)鎖線路、本質(zhì)安全型儀表線路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儀表信號線路,應分別采用各自的保護管。 1.8.7 儀表盤(箱、架)內(nèi)的配線
1.8.7.1 儀表盤(箱、架)內(nèi)的線路可敷設在小型匯線槽內(nèi),也可明敷設;當明敷設時,電纜、電線束應用由絕緣材料制成的扎帶扎牢,扎帶間距離宜為100m。
1.8.7.2 電線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其外徑的3倍。
1.8.7.3 本質(zhì)安全型儀表的信號線和非本質(zhì)安全型儀表的信號線應加以分隔。當儀表有特殊要求時,應按儀表安裝使用說明書的規(guī)定進行配線。
1.8.7.4 儀表盤(箱、架)內(nèi)的線路不應有中間接頭,其絕緣護套不應有損傷。 1.8.7.5 儀表盤(箱、架)內(nèi)端子板兩端的線路,均應按施工圖紙標號。 1.8.7.6 每一個接線端上最多允許接兩根芯線。
1.8.7.7 接線端子板的安裝應牢固;當其在儀表盤(箱、架)底部時,距離基礎面的高度宜為250mm。在頂部或側(cè)面時,與盤(箱、架)邊緣的距離宜為100mm。多組接線端子板并列安裝時,其間隔凈距離宜為200mm。
1.8.7.8 剝?nèi)ネ獠孔o套的橡皮絕緣芯線及接地線、屏蔽線,應加設絕緣護套。 1.8.7.9 導線與接線端子板、儀表、電氣設備等連接時,應留有適當余度。
1.8.8 儀表用電氣線路的質(zhì)量檢驗評定詳見《自動化儀表安裝工程質(zhì)量檢驗評定標準》(GBJ131-90)。
【自動化安裝作業(yè)指導書】相關文章:
作業(yè)指導書培訓計劃08-13
燃油加油機檢定作業(yè)指導書05-01
編制現(xiàn)場標準化作業(yè)指導書重在可操作性04-26
消防安裝方案11-03
自動化的實習報告03-13
自動化實習報告12-30
自動化實習心得11-08
自動化的實習報告02-19
自動化實習報告02-19
自動化實習總結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