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論文
論文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學校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集中實施者和體現(xiàn)者,是學校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與以往相比已經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因此,教師必須要敢于沖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了解并盡快適應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在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促進教學思路的轉變,使自己更好地在教學中發(fā)揮主導作用,貫徹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論文關鍵詞:教學思路;新課改;關系;教學理念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特別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學校和教師教育理念的改變,以及基于這種觀念轉變而帶來的學;蚪處熃逃袨樯系母淖。就教學的整體過程來看,教師的教學思路反映在教師怎樣理解教材、怎樣引導學生學習教材,怎樣處理與學生的教學關系上,因此,怎樣才能把這幾個方面的關系變革成一種更加優(yōu)質的關系,進而找到教材,教師,學生在教學中的最佳配置,存教學過程中貫徹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原則,使教師真正將成為學生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我們的新課改才能談的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成功。
一、正確認識教學思路與教材的關系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的扮演著書本知識“講授者”與“傳授者”。因此,教師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權威性心理,無形之中把自己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學生只能在教學中圍著教師轉,完全被教師的個人意志所左右。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講到,“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因此,教師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作用不僅要傳道,授業(yè),更在于解惑。當前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所教授的教材為唯一的渠道,因此,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教材、正確認識教學思路與教材的關系,才能提高授課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要想處理好教學思路與現(xiàn)有教材的關系,教師首先必須做到對教材的深入掌握,才能談得上對教材的靈活應用。教學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教師并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留聲機”,教師與教材的關l系是加工者和原材料的關系,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教師是“用教卡于”,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舊有的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中教師越是對教材“忠誠”,其教學就越缺乏個性風格和生動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就只能是充當書本知識的填充器,而沒有真止調動教師教學的潛力和和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存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知識、技能、思維水平、學習心理等實際情況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變傳統(tǒng)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這對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關系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所提出的知識目標,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開發(fā)與教材相關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資源,從而實現(xiàn)學生能力素質等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過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設計者、導學者、評價者和學習者。因此,教師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師教學思路和教材的關系,才能實現(xiàn)教師教學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促進教學行為的根本轉變。
二、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依據(jù),它能提供給學生很多的信息,并指引著學生學習的方向目標。因此,從學生與教材的關系來看,學生與教材的關系是雙向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教材,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適當擴大教材的內涵和外延。新課改的精神告訴我們,教材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資源,但它不足唯一資源。學生掌握新知識往往是以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為基礎進行的。因此,在教學過程巾,教師應注重從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教材: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鼓勵學生質疑,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2,從教材的內容出發(fā),靈活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思維的能力。3,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引導學生在教材中找到問題的答案,而是注重于學生發(fā)現(xiàn)結果的過程,盡草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問題解決的依據(jù)。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處于一種被激活的狀態(tài)。教師在憑借教材,依托教材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的標新立異,容納學生的異想天開的想法。使學生不僅能從教材中獲得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利用教材資源進行研究和探索,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三、正確認識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大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告訴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處于組織,引導的地位,其作用必須通過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靈活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等手段來實現(xiàn)。而作為學生方面,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自己的習慣和個性,所以在新課改倡導教師通過恰當?shù)囊龑箤W生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課程內容掌握,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將自己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要善于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建立寬松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們不應該把課堂只看作是教師的講臺,課堂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是學生學習的場所。由于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遵循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點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要求所有的學生傾聽、記憶,再現(xiàn),使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和“獨奏者”,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思維沒有得到很好的調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鮮明地意識到這個問題,應該放下自己師道尊嚴的架子,深入到學生中間去傾聽學生們的聲音,多和他們交流。不但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甚至允許學生指出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使自己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者、發(fā)現(xiàn)者、欣賞者、開發(fā)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積極的旁觀。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并將自己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和想法,以便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其次,教師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去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shù)姆绞,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更活躍,探索熱情更高漲;最后,教師在鼓勵學生的過程中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教學思路與教材、學生的關系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帥只有注意在教學中把握新課改對于教師教學思路的要求,注重課堂學習群體的構建,進而去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溝通環(huán)境,才能改變教師在教學思路上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去改變學生舊有的學習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教學中切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把真正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獲取知識,才能真正做到落實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自身學習和成長的主人。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論文】相關文章: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反思論文05-02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課堂角色轉變芻議04-28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探究論文04-28
新課改背景下的師生關系論文05-02
新課改背景下高師音樂教學均衡發(fā)展的思考論文05-02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與探索論文04-30
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現(xiàn)狀的思考的論文05-01
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轉變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