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
高考作文命題需要怎樣的出發(fā)點?我以為,這是一個關乎高考命題優(yōu)劣的前提性問題。所謂出發(fā)點,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最核心的命題理念,最根本的思想立場,最本真的命題心態(tài)。
具體說來,就是高考作文命題者究竟是從“自己的主觀偏好”出發(fā),還是從考生的心靈需求出發(fā)?是帶著一種與“考生為敵”、反“猜題押題”的心態(tài)命題,還是設身處地為考生著想,本著檢測真實水平、選擇優(yōu)秀人才的原則來命題?是以一種霸權姿態(tài)凌駕于中學語文教育之上,讓自己站到語文教師的對立面來命題,還是本著為中學語文教育作出正確導向的原則來命題?
高考作文命題的第一原則應是以人為本。從人本立場出發(fā),注重哲理思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個重要趨勢。在注重哲理語境下,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算是一則典型案例。題目要求考生根據(jù)“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兩句詩的意境和哲理寫一篇議論文或記敘文。題目自擬,字數(shù)800左右。
與任何一道高考作文題一樣,評論湖南題的優(yōu)劣得失,難以一概而論。筆者雖系湘人,卻本著不為命題者諱的原則,提出此命題在出發(fā)點上出現(xiàn)的偏差。我以為,此題的最大問題在于它從“注重哲理思辨”走向了“哲理泛化”的誤區(qū)。
從寫景詩句中讀出“哲理”的提示,可能影響到中學詩歌教學甚至閱讀教學走向“哲理泛化”。材料所選的唐詩,本是一首典型的關于早春的寫景詩。原詩四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其中,“草色遙看近卻無”堪為詩中妙句。妙就妙在,它將早春時節(jié)還剛剛萌發(fā)的春草活脫脫地再現(xiàn)在你我的眼前。這種遙看有新綠、近看又不見的奇特美感,可謂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質樸的詩句中仿佛透著新春的氣息。詩人為什么寫這首詩?這首詩何以流傳至今?就在于早春景色與早春心情渾然于一的意境,就在于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寫景詩。然而,命題者卻避重就輕,偏要引導學生從“草色遙看近卻無”里讀出“哲理”。我想,即令是當年的韓愈,他欣然寫下“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時候,他的感覺無非是眼前確實有著那一抹讓他心動的春草和綠色,他實實在在地在寫著眼前“有什么”,并不曾料到:此詩句中居然還蘊含了如此深刻的宇宙精理和人生大道!
當然,我們應當承認詩的意象是多元的,詩意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問題是,我們不能因為“多元解讀”的可能性而走向詩歌欣賞中的“哲理泛化”。因為,在閱讀與欣賞的過程中,“哲理泛化”很容易以“追求深刻”的名義而消解文本內(nèi)容的豐富性,使文學欣賞的過程異化為單調(diào)的意義求索與理性抽象的過程。在“哲理泛化”的思路下,諸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之類的詩句也是蘊含“哲理”的。照此類推,我們很可能將找不出純?nèi)粚懢盎蜓郧榈脑娋,因為,任何一句詩都可能讀出其中的“哲理”,都可以挖出無數(shù)“微言大義”!在我看來,湖南省高考作文中的那一句從詩句中“讀出哲理”的提示,在某種意義上是在宣揚一種背離詩歌本意的詩歌鑒賞觀或文本閱讀觀。
命題中的“哲理泛化”思路,直接影響到一線語文教師對“命題”的理解。筆者注意到,有的教師居然從“草色遙看近卻無”里領悟到:小草不顯擺個人英難主義,小草具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凝結成強悍的團隊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綠的團隊精神,難道不能給我們?nèi)祟惲粝滤伎寂c啟迪嗎?
我以為,這正是“哲理泛化”下的“意義強加”與“主題撥高”的典型表現(xiàn)。試想,“草色遙看近卻無”遙看之所以“有”,近看之所以“無”,一切都緣于距離。這里是“遠與近”的關系,而絕非“多與少”的關系。原本是距離帶來視覺感官的變化,這與“草獨”或“草眾”有何干系?從初春的小草里讀到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團隊精神,聽起來總感覺別扭,甚至覺得有些牽強附會!
應該說,高考作文中注重哲理思辨,本是很好的導向。然而,如果由此走向“哲理泛化”,甚至異化為主題“撥高”與“抽象”,這種負面影響或許是命題者始料不及的。
【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相關文章:
“情結”及其泛化05-01
2011安徽高考作文點評:走向哲理思考04-26
泛政治化文化的終結04-27
不要阻攔走向陽光的腳步04-27
讓激勵走向個性化04-27
儒家道德的泛化與倫理制度建設04-30
從道德泛化到道德虛無的異變邏輯04-27
隱喻在專門詞語詞義泛化中的作用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