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精選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 篇1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清風微露,在河彼岸開出一朵奇葩,隔著河,踏著草鞋,去探求另一個世界的風采,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習就像是給了我一把開啟中華文學的鑰匙,而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對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和不朽,產生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不敢遣詞造句的評述,只是表達以下自己的感受 。
隨著原始詩歌的產生發(fā)展,又出現一種原始文學——神話。它起源于遠古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這些神話故事隨時由于人們的幻想所構成的,但是這些幻想絕非全然是荒誕無稽,而是深深植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如《山海經》中的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話,他們明顯反映了原始人在實際生活中的那種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堅強意義,神話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剛剛結束了對神話的了解認識,我又接觸了《詩經》它由305首詩組成,也被稱為是“詩三百”,《詩經》中的作品按照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并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它反映了我國2500年前漫長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描寫了上古時代民族的形成發(fā)展,也反映了古老國家的政事興衰!对娊洝分匈|樸清新的風格生動活潑的語言,和諧自然的韻律,將永遠是激勵文學創(chuàng)作的'力量源泉 。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又通過老師的教導,認識到偉大教育家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習我體會到了孔子的“仁”和“禮”,孟子的“行善”“仁政”“王道”,荀子的“性惡”,老子的“道”莊子的“順天命不作為” 。
西漢的司馬遷,對我影響很深刻,他對史學的執(zhí)著追求,嚴謹公正的學術態(tài)度,淵博的學識,都是值得我去學習的。更讓人欽佩的是他在遭遇宮刑之后寫下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史記》,《史記》是我國古代的歷史豐碑,在史學上開啟了我國的紀傳體史學,在文學上他使以人物為中心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高峰,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它就如一顆部不落的星辰,永遠閃耀在中國和世界文化的長河上 魏晉那杯朝的陶淵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四分之一的是田園詩,這些詩表現了田園生活, 抒發(fā)了他復雜的思想感情,讀他的詩鎮(zhèn)可謂是種享受,他把我們都帶到那些美麗的迷人的田園中去體會當中的樂趣 。
通過這個學期的學習,我懂得了古人作品和古人的為人做事,更多的領會作品中體會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此后的時間里面我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成長,讓自己進步,同時也感謝老師這一個學期對我的教導。
我喜歡古代文學,更喜歡您這個老師,喜歡您那種古典的美,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也會不斷向您探討古代文學中的蘊意。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 篇2
我們翻開《唐才子傳》,在《王勃》傳里,說:“六歲善辭章!彼鶜q已經會寫詩文了。當時的詩,就是古詩、律詩、絕詩,當時的文,即古文、駢文。六歲怎么就會寫這樣的詩文呢?再看《駱賓王》傳,稱“七歲能賦詩”;《李百藥》傳,稱“七歲能文”;《劉慎虛》傳,“八歲屬文上書”,類似的記載還有不少。換言之,在唐朝,七八歲的孩子不僅會讀懂古文、駢文、舊體詩,還會寫古文、駢文和舊體詩。是不是當時的人特別聰明呢?不是的。我們再看近代人,如康有為,“七歲能屬文”。梁啟超“六歲畢業(yè)《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綴千言”?梢姽沤袢说穆斆魇窍嗨频。那么,不論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們從小就能讀懂古文,不僅會讀,還會寫古文和舊體詩。為什么現在人讀懂古文會成問題呢?這當跟讀法有關。
我曾經聽開明書店的創(chuàng)辦人章錫琛先生講他小時的讀書。開始讀《四書》時,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師是不講的。每天上一課,只教孩子讀,讀會了就要讀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課,再教會孩子讀,讀熟背出。到了節(jié)日,如陰歷五月初五的端陽節(jié),七月初七的乞巧節(jié),九月初九的重陽節(jié),年終的大節(jié),都不教書了,要溫書,要背書。如在端陽節(jié)要把以前讀的書全部溫習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終,要溫習一年讀的書,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終,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讀的書外,還要背帶書,即把第一年讀的書也要連帶背出。因此,像梁啟超的“六歲畢業(yè)《五經》”,即六歲時已把《五經》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歲能日綴千言”。因此,《唐才子傳》里講的“六歲善辭章”,“七歲能賦詩”,按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說法,他們在六歲七歲時,熟讀的詩和唐詩一定遠遠超過三百首,那他們的會吟詩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張元善老先生請教,問他小時怎樣讀書的。他講的跟章錫琛先生講的差不多,他說開始讀時,對讀的書完全不懂。讀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貫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體的懂”,它的關鍵就在于熟讀背出,把所讀的書全部裝在腦子里。假如不是熟讀背出,把所讀的書全部裝在腦子里,讀了一課書,記住了多少生字,記住了多少句子,這只是“點線的懂”。記住的生字是點,記住的句子是線。點線的懂是不夠的。因為一個字的解釋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關系而有變化,一個字在不同的結構里會具有不同的用法,記住了一個字的一個解釋和一種用法,碰到了這個字的解釋和用法有變化時就不好懂了。讀一課書,記住了這課書中的生字,記住了這課書中的句子,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這課書中的字的意義和用法;同樣的字,在別課書中,它的意義和用法假如有了變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還不夠,不夠解決一個字的解釋和用法的多種變化。把一部書全部讀熟就不同了,開始讀時不懂,讀多了漸漸懂了。比方讀《論語》,開始碰到 “仁”字不懂,“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104次,當讀到十幾次的“仁”字時,對“仁”字的意義漸漸懂了,當讀到幾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時,對“仁” 的意義懂得更多了。因為熟讀背誦,對書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記住,對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記住,對于“仁”因上下文的關系而解釋有變化也罷,對有“仁”字的'詞組因結構不同而用法有變化也罷,全都懂了,這才叫“立體的懂”。
這個“立體的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詞的具體解釋;一方面是一個詞作為術語時,了解術語的理論意義;一方面是要讀懂文章的用意。就詞的具體解釋說,如《論語》中的“仁”字,在《學而》篇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仁”字是指一種很高的道德標準,即仁德,認為孝弟是仁德的根本。在同一篇里,說:“泛愛眾,而親仁!边@個“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解釋稍有變化了。在《里仁》篇,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指居住,這兩個“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當于好的環(huán)境,“仁”的解釋又有些變了。在《子路》篇里,說:“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奔偈褂型跽吲d起,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這個“仁”字指推行仁政,解釋又有些變了。這個“仁”解釋成推行仁政,成了動詞,用法也變了。在這些句子里,“仁”字作為仁德的意義沒有變,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由于用法的不同,在具體解釋上有了變化。不懂得這種具體解釋上的變化,光懂得“仁”指仁德,碰到具體解釋上有變化的句子就看不懂了。要是把以上舉的句子都讀熟了,懂得了這些具體解釋上的變化,這就是對“仁”字在解釋上的立體的懂。
從前人讀《論語》,就要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了,才會懂得“仁”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具體解釋的變化。用“仁”字作例,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了,《論語》中別的不少的字,它們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體解釋的變化和用法,也都懂了。有了這個基礎,再去讀別的古文,比方讀唐宋以來的古文,不論唐宋以來的古文中的字,它們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體解釋有多少變化,它們的用法有多少變化,都可以理解了,這就是立體的懂在讀懂古文上的好處。從前人讀書,為什么六七歲七八歲的孩子,就會讀懂古文,不僅讀懂,還會寫古文,就因為他們小時,比方把《論語》全部讀熟背出,對《論語》中的字有個立體的懂,所以他們在六七歲或七八歲時就會讀懂古文了。再說,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廢科舉,興學校,學校里不讀《論語》,改讀教科書了,那時從學校里畢業(yè)出來的學生,他們會讀古文,又是怎樣來的呢?原來當時的學校里,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學,就教傳誦的古文,不但教古文,也要熟讀背誦,當時的中學畢業(yè)生,讀四年中學,在四年中讀了不少篇的古文,讀熟背出了不少篇的古文,有了這個基礎,他們對讀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體的懂。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讀懂唐宋以來的古文了;即使有些字不認識,查一下字典也就懂了。因此要會讀古文,不一定像私塾中的教法,一定要把《四書》《五經》都熟讀背出才行,像辛亥革命后的學校里,教學生熟讀背出多少篇古文也行。
學會讀古文跟學會讀外文相似。我向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請教,他小時候怎樣學外文的。呂先生說,他小時讀外文,老師要背,不是整課書背,是就讀的書,老師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來要學生背,背精彩的段落不長,可以背出。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積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這是呂先生他們所以對英文有立體的懂的原因!吨熳诱Z類》卷十一:“人讀史書,節(jié)目處須要背得,始得。如讀《漢書》,高祖辭沛公處,義帝遣沛公入關處,韓信初說漢王處,與史贊《過秦論》之類,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綽看過,心下似有似無,濟得甚事!”朱熹講讀史書,挑重要節(jié)目處來讀,跟呂先生的講法相似。呂先生講就一篇中挑精彩的段落來背,更為靈活可行。不論讀古文或白話文,這方法都可行。呂先生小時學英語的方法,可以參考來使我們達到對古文或外語的立體的懂。
再說張元善先生結合熟讀背誦來講“立體的懂”,還有一個意思,即培養(yǎng)語感。學習古文也是學習語言!睹献?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諸'。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喧嚷)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齊街里名)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把方言區(qū)的孩子送到北京來念書,不用教他北方話,過幾年,他的北方話就講得好了,從發(fā)音到用詞都北方話化了。他回到家里,聽到家里的大人講話不合北方話的標準,還會起來糾正,他已有了北方話的語感了。學習古文也這樣,熟讀背誦了多少篇古文,培養(yǎng)了對古文的語感,對于古文的用詞造句,尤其是虛詞的運用都熟悉了,也就會理解了。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 篇3
學習古代文學已經一個學期了,其實,要說感觸也不少,只是古代文學內容太深了,縱觀好幾千年的文學史,令我們這些初學者還是有那么點頭疼。不過,很慶幸的,遇到了一位博古通今、溫文爾雅、有氣質有魄力的美女老師,在她的帶領下,我們漸漸走進了古代文學的世界。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走過了史家之文,看過百家爭鳴,諸子橫議,欣賞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和他那不朽杰作《離騷》。從這些耳熟能詳的文章里,體會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惡”,老子的“道”,莊子的“順天命不作為”……在整個先秦文學的沉淀里,我開始找到了人之為人的根和“滿則溢”的人生道理。
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一幅的歷史畫面。司馬遷遭受腐刑后而繼續(xù)發(fā)憤著書;勤勞堅貞卻被拋棄的劉蘭芝無奈殉情;“東臨碣石,以觀滄!钡囊淮鷹n雄曹操在寫《短歌行》的時候,一句“周公吐輔,天下歸心”道出他的.雄心壯志;“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在描繪著他的桃花源。
其我不僅對這些文學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與詩人們的心更為靠近,在那種歷史社會的環(huán)境下的文人們,是怎樣以自己的筆去描繪現實的真。
我覺得,在古代文學的學習過程,除了在文學素養(yǎng)上有了跨越式的進步,更多的是在思維上、心靈深處對這些古文化有了進一步認識。在老師品三國論紅樓的過程,對于早就看過的名著,在經過點撥后會發(fā)現亮點以及新的感悟。
借古鑒今,古為今用,我想這是我最深的體會。
我還在課下總結了幾點自己的學習方法:
1、學好古代文學,必須首先過好古文閱讀關,即能夠讀懂文言文。
如果我們對文言文讀不懂,或者理解不確切,那么,我們所做的對作品的分析評論,就是泛泛而談。
要讀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一部分好作品反復熟讀。通過多讀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豐富詞匯和文法規(guī)律。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看一些介紹古漢語規(guī)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
2、 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還要多讀一些歷史書。
中國歷來文史二者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其內容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社會現象;要能比較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
3、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需要了解一些目錄書,以便日后查閱。
在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是根本,必須精讀。此外,可以找一兩本今人編寫的工具書使用法一類書看看,作為向導。
以上這些方法我覺得還很有效,有興趣的可以試一下,可能對今后的學習有一定幫助。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這半年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習就像是給了我一把開啟中華文學的鑰匙,給了我一個在古文化遨游的羅盤,點亮了我在追求古代文學的一盞啟明燈。
我相信,今后在李老師的指引下,我們在古代文學的道路上會越走越好。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 篇4
最近我在家學習,因為沒有報名輔導班,擔心會不會落同學一大截,所以讓媽媽在網上找了一些學習資料,自己學習。剛開始我并沒有抱多大的希望,這學期我們古文比較多,我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就是把作品死記硬背,里面的一些基本語法,名詞用作動詞、虛詞、人名地名、個別字詞的古意讓我很暈,覺得有很多障礙,讓我背了又忘,
但自從接觸到了教古文的王凡老師,覺得以前學習古文真得是好難啊,簡直像天書一樣,而在王老師看來,學習古文一樣可以很簡單。
王凡老師,她自我介紹是畢業(yè)于北大,果然氣質非凡,流暢優(yōu)美的語言,中間還時不時的加雜一些標準的英語,讓人覺得有趣。她長得非常美麗,舉手投足之間又有一絲孩子的俏皮,所以我很喜歡她。
跟她學得第一篇古文,就是著名的游記《小石潭記》,她繪聲繪色的介紹了作者,柳河東,尤其是他的逸事,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我們一下子就知道了這永州八記,都是一個總基調,沒看小石潭,就感覺到了它的清幽寂寥。
果然,小石潭真是不一般,初未相見“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好美的聲音,尤其老師講到佩環(huán),說到這個美玉在腰間,行動相碰,發(fā)出的悅耳聲響,讓人如聞其聲,雖未某其面,但讓人心向往之。
又講到,伐竹取到,下見小潭,一個下字,王老師又用形像的.動作,兩手撥開,身子向下看,驚喜的發(fā)現了小潭,一個下子,表演得相當形象,還有一個“見”字,他的讀音的不同,和不同的古今意思,讓我一下子就記住了。
還有之后,小石潭的美,奇,清,魚兒的靈動,迅疾,騰蘿的相繞,披佛,和竹樹環(huán)合的凄神寒骨的氣場,讓人如臨其境,與作者同游小石潭,沉醉其中。
這篇游記,雖是古文,但并不難懂,相反讀來確朗朗上口,讓人非常喜歡,這和我以前一直頭疼文言文,大不一樣。
原來,古文并不難學,只要你認真去領會,弄懂它,它一定是美的,這就是它流傳到今天的原因,每一篇都是佳作,每一篇都值得我們傳誦,祖國的瑰寶,有機會讓我們領悟,這是多么難得的事情。
這就是我讀這篇古文的感受!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 篇5
背詩詞、佳句是現在普遍初中小學的每周作業(yè)。就讀課業(yè)壓力繁重的私立初中的我,當然也逃不過這場惡夢。學校的語文段考,必定有一個大題,要求學生默寫詩詞、論語或字詞注釋。只是,這樣的考試方法,真的會使學生有所進步嗎?
看著月考前,口中念念有詞,拼命背下每一個字的同學,我心里不禁納悶:這種硬背死記的讀書方式,符合出題老師對學生們的期待嗎?身為學生的我,理解大多數同學的想法。對他們來說,背詩詞、注釋,就像將一個又一個艱澀難懂的字組合起來,其實與記一連串電話號碼一樣,枯燥且無意義?梢娺@樣的考試,不僅對學生無益,甚至使學生逐漸失去對學習語文的熱忱,產生反效果。
不論是杜甫憂國憂民,發(fā)自內心完成的感人詩篇,還是李白酒后興起,信手拈來的千古名句,皆理應為后人稱頌。但,將它背得滾瓜爛熟絕非最佳方法。以學習語文的觀點來看,上語文課的出發(fā)點,除了讓自己具備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之外,不正是為了深入了解這個語言,并欣賞它的奇妙與美?然而,現在的教育方式之下,還有多少學生能悟出其中道理與值得欣賞之處?
對于古文詩詞的.學習,不應是被動與厭煩。能夠取代默寫考試的方法還有許多。例如讓學生了解詩詞內容后,分組演出其背景以及意境,既不古板又能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要熟悉一樣東西,定要先喜歡上它,若能讓學生以欣賞而非做苦差事的心態(tài)面對詩詞,相信學習效果將大大提升。
死板板的默寫考試,對語文能力的進步幫助極小。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絕對不是如何讓學生背下課本上的唐詩宋詞,而是如何使學生“愛上”詩詞,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讓惡夢變成美夢,欣賞詩詞之美,徜徉在繽紛的古文世界。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 篇6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
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后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guī)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后置句和狀語后置句。
2.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guī)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志。第四,根據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于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后、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于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復音虛詞。還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
好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huán)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干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梢姡g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并凝縮。此外,還要注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
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huán)境,干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guī)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jié)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 篇7
中國,是一個承載著上下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古國,古文更是博大精深。從盤古開天地開始,一直到現在,古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古文名著,值得我們后人去體會,去欣賞。
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來了一本《論語》,讓我每天讀一篇,抄三遍。那時我對古文一點興趣都沒有,抄好了,不去看它的意思就立馬走人。
到了四年級,我才真正對古文有感覺起來。那時,張老師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上下兩冊的小古文,里面有什么黑貓和白貓的`故事,名人的故事,讓我們細細去體會,那一則則精練的小故事,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好!
現在,媽媽又給我買了《孫子兵法》《弟子規(guī)》《三字經》《三十六計》來讓我感受古文的魅力。
一次,我在看《孫子兵法》,有句話“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我理解為:我方不可能勝,勝的是敵方。但是,意思并不是這樣的,是指:創(chuàng)造不被敵人戰(zhàn)勝的條件,在于自己主觀的努力,而敵方是否能被戰(zhàn)勝,取決于敵方自己的失誤,而非我方主觀所能決定。真是太深奧了,我的理解與意思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古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雖然我們不生活在古代,但我們不能丟棄承載著歷史精華的這門學問,而應好好了解它,珍惜它,因為這是我國文學永久的、耀眼的明星!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 篇8
將字詞含義系統(tǒng)化
對此,一些同學僅僅落實在“實詞的系統(tǒng)化”與“虛詞的系統(tǒng)化”,這當然是正確的。
然而,我們更應當注意橫跨“實、虛”兩頭的字詞系統(tǒng)化的知識基礎內容。
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比如“然”字:《史記·項羽本紀》中“臣戰(zhàn)河南,然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和賈誼《論積貯疏》中“卒然然邊境有急”、蘇軾《石鐘山記》中“石之鏗然然有聲者”,這三個“然”是虛詞,分別是轉折連詞“然而”和與副詞“卒(通‘猝’)”組合作“地”、與形容詞“鏗”組合作“……的”解;至于屈原《涉江》中的“與前世而皆然然兮”、蒲松齡《促織》中的“成然然之”和曹植《七步詩》中的“萁在釜下然然”,這三個“然”是實詞,分別是指示代詞 “這樣”、動詞(意動)“認為……對”和先通假后作動詞的“燃”解。
類似的字詞還有“顧、其、之、是”等。
將文言語法規(guī)律化
從初中到高中,七個學年十四學期,語文教師所講授的古文教材有百余篇,基本的基礎語法都散在課文里,若能把判斷句(三種)、被動句(八種)、狀語后置句(四種)、定語后置句(三種)、省略句(11種)、賓語前置句(十種)都整理歸納,這對學課文、做練習、應考試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也舉“賓語前置句”來加以說明吧,比如范曄《后漢書·張衡傳》中的“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句;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大王來何操”是疑問句代詞賓語前置句;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吾誰與歸”是疑問句介賓賓語前置句;賈誼《過秦論》中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判斷句強調賓語之賓語前置句;
《論語》中的“一言以蔽之”是陳述句介賓賓語前置句;曹操《求賢令》中的“唯才是舉”是“唯……是(之;之為)”式賓語前置句;
《莊子·秋水》中的“我之謂也”是“之謂”式賓語前置句;《史記·陳涉世家》中的“茍富貴,莫相忘”是副詞“相”作稱代作用的賓語前置句;韓愈《師說》中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復指代詞“之” 充任提賓的賓語前置句;北朝樂府《木蘭辭》中的“問女何所思”是“所+動”式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
以上句法實例,我們都知曉,但使之規(guī)律化卻是更重要的理解與應用。
(注:關于詞法規(guī)律就略之了)
將語段譯文精確化
近代學者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其實際就是譯文一定要做到 “字字落實,一一對應”。
也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吧,比如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其其鄉(xiāng)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納幣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盲。
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言。
或或勸納納其幼 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
雖盲,豈負負吾初心哉!淙∶づc之偕老。”其中帶“·”符號的注釋先后應是“自己的、送禮、瞎、提起、有人、娶、違背”。
若把它全文譯成現代白話,應該這樣:“齊人劉庭式還沒中舉時,心謀迎娶自己的同鄉(xiāng)的少女,兩家已草成婚約然而還沒給女方送禮。
到劉庭式中舉,自己的未婚少女因患病,兩眼都瞎了。
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
有人規(guī)勸他迎娶那漂亮的女子,劉庭式說:‘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
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背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總之,在譯文時一定要把“詞法”與“句法”在文句中嚴謹體現出來,這樣才能切實做到“確切、流暢、優(yōu)美”的原則標準。
否定型選擇題解答
否定型選擇題首先是考查同學們的識記能力,在此類題中較多涉及的是歷史事實,解答的關鍵是對歷史事實的本質、原因、影響、意義、評價等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
其次此類題較多地考查同學們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學們要對歷史概念的.內涵、實質有清晰的認識。
第三、考查同學們的逆向思維能力,因為此題主要選擇錯誤的選項,而由于同學們習慣了選擇正確的選項,所以在思維習慣上不符,往往造成錯誤。
否定型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為逆向選擇題。
此種題型也是多項選擇題的變異,即在試題中有三個備選項是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試題就要求將另一個不符合的選出來。
該題型結構特點是在題干中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于"等提示語。
在做此類題時,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分析問題時要注意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此類題的主要做題方法有: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后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心得體會08-28
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03-12
古代文學心得體會(精選9篇)04-18
古代文學試題03-23
經典古代文學故事03-14
學習古代文學心得體會(通用8篇)05-13
古代文學名詞解釋03-13